核心
提示
近期,媒体关于多起侵害未成年人事件的报道,使得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成为舆论的焦点。暑假里,孩子们或结伴出游,或“小鬼当家”,由此引发的人身意外伤害时有发生。面对各种突发的意外情况,孩子会作何反应?有没有自我防范意识?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部分市民家庭以及多个公共场所,对落单的孩子进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测试。幼儿教育专家提醒家长,要从多方面教育孩子提高应变能力,学会保护自己。
小鬼当家:陌生人来敲门反应不一
□晚报记者 彭慧
“有人在家吗?”8月12日,在七一西路纱厂家属院一幢居民楼4楼,记者敲了几下门后,屋里有了回应,“你是谁啊?”里面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我是来抄水表的。”记者说。“我妈妈不在家,等我妈妈回来你再过来好了,你先去别人家抄吧。”小女孩的声音再次传了出来。“你们家楼下漏水了,让我进屋看看是不是你们家的水管有问题。”记者多次敲门,可是小女孩就是不搭话。
吴盼盼(化名)的妈妈陈女士说,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就培养盼盼的安全防范意识。现在,每当遇到有人敲门,8岁半的盼盼都会通过“猫眼”查看是否认识,如果不认识,她坚决不开门。陈女士还说,有时候,盼盼独自带着两岁多的妹妹到附近超市玩,遇到不认识的人逗妹妹,警惕性很强的盼盼赶紧拖着妹妹回家,俨然是个小大人。
之后,记者来到工农南路某小区,与7岁女孩糖糖的妈妈沟通后,糖糖的妈妈借故离开了家。随后,记者上楼敲门,糖糖应声问道:“谁啊?”“我是你妈妈的同事,你妈妈太忙回不来,让我来接你一块儿吃午饭。”听了这句话,糖糖打开了防盗门,说:“我妈妈刚走,你是我妈妈的同事,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啊?”为了打消糖糖的顾虑,记者赶紧说:“可是我见过你呀,你妈妈是不是叫***。”听到记者这么说,糖糖便打开防盗门,跟随记者离开了家。
事后,糖糖跟妈妈解释说:“因为阿姨看上去不像坏人,所以我才相信了。”糖糖的妈妈则教育她说:“以后不管是男是女,只要陌生人来家里接你,你一定要事先给妈妈打个电话。”
小区独行侠:乐意为陌生人指路但不愿意带路
□晚报记者 王晨
8月12日11时许,在人民路万鑫苑东区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回家,记者上前拦住他,笑着说:“好孩子,看你热的,阿姨给你买杯水喝吧,或者喝点儿可乐怎么样?”“不喝。”他打量了记者一番,摇了摇头。
记者想到他可能刚从补习班回来,就问他:“你的补习班在哪里,能带阿姨去看看吗?我的孩子也想参加补习班。”“我的补习班很近,就在人民路与文明路交叉口,你自己去找吧。”“那我想见见老师,你带我去吧。”“老师下班了,我的补习班很好找的!”不管记者怎样要求,小男孩只乐意指路,就不愿意带路。
小男孩的妈妈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白霖霖今年8岁,是一名小学生。“我一再嘱咐他,如果找不到爸爸妈妈,一定要打电话。平时他爱读书看报纸,学习了不少自我防范的知识。”李女士说,有时候白霖霖出门会乘坐出租车,每次她都让儿子记住出租车车牌号,上车下车前先打电话通知家里的大人。
白霖霖告诉记者,他不会跟陌生人走。“我害怕陌生人把我带到不认识的地方去,这样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暑期补习班:少数孩子愿跟陌生人走
□晚报记者 张燕
8月12日,记者来到七一路某书画培训班,亮明身份后,得以进入。记者选择了一个美术班,与带班的魏老师简单沟通后,魏老师以去办公室拿东西为由暂时离开了班级,离开前嘱咐孩子们不要乱跑。
大约5分钟后,记者进入美术班说:“同学们,魏老师临时有事先走了,接下来,由我来教你们……”一番介绍过后,班里的10多个孩子开始埋头画画,偶尔有一两个孩子抬头看着记者。“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最喜欢看哪一部呀?”记者转移了话题。“《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有两个孩子做出了回应。随后,记者又与孩子们讨论起了动画片的部分故事情节,班里的气氛逐渐“热”了起来。见此情景,记者再次转移话题:“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你们会画吗?想不想学?”“想学!”孩子们纷纷回答。记者说:“我今天带来许多绘画书,上面有各种卡通人物。你们看过后,一学就会。不过,我把书落到车里了,谁能和我去楼下取书?”听了这话,孩子们显得有些犹豫,大约两分钟后,有一个孩子举手示意要去,紧接着又有4个孩子也要求参与。就这样,共有5个孩子跟随记者下了楼。
随后,在八一大道某书法培训班,记者以同样的方法,把3个孩子带出了培训班。
超市“迷路”少年:有的见人就跟 有的惊慌失措
□晚报记者 徐松 文/图
父母在超市借故离开后,落单的孩子(如图)面对突然靠近的陌生人会有何反应?8月12日11时许,在七一路某大型超市,记者以热心人的身份接近一些孩子,发现他们有些会跟着陌生人走,有些处变不惊,有些则惊慌失措。
当日,与一些家长沟通后,他们愿意对孩子进行现场测试。记者测试的第一个孩子是个6岁半的男孩,叫乐乐(化名)。“乐乐,妈妈去那边试衣间,你别乱跑。”乐乐妈妈嘱咐一番后躲到一旁观望。3分钟后,乐乐跑到试衣间看妈妈不在,喊了几声得不到回应后,有些惊慌失措。此时,记者上前说:“小朋友,找不到妈妈了吗?我带你去找妈妈吧?”乐乐点了点头,拉着记者的手在超市走了50多米。最后,记者引导乐乐用手机与他妈妈取得了联系,将其送回他妈妈身边,并借机劝他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走。
第二个接受测试的孩子是个7岁半的女孩,叫小珍(化名)。当她爸爸借故离开10分钟后,记者先后以带她去广播台找人、带她去报警、借手机让她给爸爸打电话为由想带她离开,但小珍坚持说:“爸爸肯定会回来的,我就在这里等他,你不会是骗我的吧?”小珍的处变不惊,让在场者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第三个接受测试的是个8岁多的女孩,叫敏敏(化名)。敏敏爸爸借故离开两分钟后,敏敏就有些不安。见记者上前搭话,敏敏居然边哭边喊着“爸爸”跑了。最后,还是超市工作人员将其拦下,告知她的爸爸就在“测试”现场。敏敏这才擦干眼泪回头找到爸爸,并扑到爸爸怀里,埋怨爸爸把她丢在一边。
□晚报记者 张志新
针对落单的孩子如何进行自我安全保护,记者采访了我市幼儿教育专家张振宇。
张振宇表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会说话后,让孩子背会家里的电话号码、所住城市和小区名称、父母的名字等。平时,应教育孩子在外面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讪,一旦在商场、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与父母走散,应马上去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不要轻易跟随陌生人离开。上学放学时,应和同学结伴同行,不要一个人走偏僻的小路。
张振宇建议家长,在主观上,应该时刻教育孩子如何提高警惕,多举些实例告诉孩子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在客观上,应该教育孩子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和家长或者老师进行联系,不要私自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