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记者 姬慧洋 文/图
核心阅读
种,古代就是指姓氏。据我国最早介绍姓氏著作《元和姓纂》记载:“种,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魏因避难改为种氏。”从战国魏时至今种姓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种”没有其他注解和读音,读作(chóng),也没有简体和繁体的区别,作为姓氏就是这种写法。到了近代,“種(zhǒng,zhòng)”简化为“种”,“种”便成了多音字。但是作为“种(chóng)”这个读音仍然被解释为姓氏。种姓是一个人数比较少、分布比较散的一个姓氏。北宋版《百家姓》和2013年最新版的《百家姓》里,种姓都未被收录在册。记者翻阅许多资料,终于找到了1982年的统计数字,当时全国使用姓氏为1436个,种姓排序第436位,全国大概不到4万人。在周口,种姓主要分布在项城市郑郭镇种营村、束庄村、苏庄村等,其他县市区的种姓人基本都是从项城市迁出去的。
1.周口种姓人祖上在山东
寻访到种姓人很偶然。记者驱车赶往项城市郑郭镇束庄村采访束姓,走进村庄一位热心的村民带着记者来到了束子敬的家中,说明来意后,这位村民说:“俺姓种,俺的姓是不是也是稀有姓氏?”据了解,束庄村由两大姓组成,其中种姓人大概有800人左右。这位热心的村民叫种锦秀,是束庄村的村干部。谈起姓氏来源和祖籍,他滔滔不绝。“俺们在这住了大概有六七代人了。据说俺们都是从山东枣庄逃荒过来的,最早逃荒到项城定居的是一家弟兄五个,只有三个弟兄留在了项城,还有两个弟兄去了黑龙江。他们最早生活在项城的老县城,据老辈人讲,经过这么多年,现在种姓人基本分布在郑郭镇、丁集镇等乡镇,沈丘也有姓种的,周口市区也有姓种的,他们都是从项城迁出去的。”
2.种姓人有趣的分家故事
“这附近除了束庄村,种营村也有姓种的。听老辈人讲,种营村和束庄村的种姓人是一家人。”种锦秀笑着说,当时逃荒来的三个兄弟留在了项城老县城,因为地不够种,只有三弟留在了老县城,老大和老二就到了种营。在种营安顿好后,地还是不够种,只能再走一个兄弟。当时两兄弟叫来了村里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作个见证,两人采用抓阄的方式,抽到“走”的人就另外找地方安家,抽到“留”的人就留在种营村。两个兄弟,老大比较老实,性格懦弱;老二机灵,人缘比较好。老二事先跟管事的人串通好,把两张纸条都写上“走”。抓阄的时候让老大先抓,无论如何,老大抽到的只能是“走”。老大只好收拾东西来到离种营村不远的束庄村落户,老二则留在种营村。
3.千里奔波寻宗亲
一直以来,种姓人希望找到更多的同姓人,可以续写种氏族谱。为此,30年前几个种姓人前往山东枣庄寻访同宗亲人,续写家谱。家住种营村的种小华的堂爷爷就是前往山东寻亲队伍中的一员。
种小华回忆说,当时村里识字的人很少,于是就由村里有威望的人一起结伴前往山东,他堂爷爷就是其中一员。他们按照老辈人说的“与山东枣庄种姓人共祖先”,一路打听,去山东枣庄找到了种庄、种楼两个村庄,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种氏族谱。经过打听他们得知枣庄薛城种庄正是滕阳堂家祠所在地,他们终于找到了宗亲,拜祭了祖先,也续订了家谱。“一路走来,堂爷爷等人带的干粮吃完了,就挖路边的红薯、花生等果腹。往返行程近800多公里,他们不知道受了多少罪。”种小华说。“我们家的族谱是从我老太爷那辈开始续的,我是毓字辈的,我下面是尚字辈的,后面还有家、兴、庆、纪、叙、思、久、延等。”种小华说,现在很多种姓人起名可能不会按照族谱上的字辈,但是只要有族谱根就在,无论何时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字辈。
六十八
稀有
4.种姓人不甘贫苦多外出经商
“农村人除了在土地里找食也没什么别的出路,但是俺们种姓人好像骨子里就有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经商了,俺们村出去的人一般不给别人打工,都是自己做生意。”提起种姓人,种锦秀满脸自豪。“俺村现在外出经商的人基本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和广州。”
通过网上的贴吧“种氏吧”记者联系到了家住项城市郑郭镇种营村的种小华。他今年32岁,2006年去郑州经商,现在已经成家有子。提起在外打拼的日子,他觉得为了生活,也顾不得辛苦了。在外打拼的前两年,他经常上网查找种姓人的信息,想通过网络结识一些同姓人,但是收获并不是很大。随着生意越来越忙,他也没有再刻意寻找同姓人,但是平常生活中他也从没遇到过同姓人。
家住项城市丁集在外跑运输的小种说:“我接触的人比较多,每次给他们介绍我姓种,他们都说我是自己造的姓,我虽然哭笑不得,但是每次仍会给他们解释我的姓氏。我想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种姓。”
5.威名远扬的种家军
虽然种姓人数不太多,但是种姓名人并不少。值得一提是在汉、唐、宋、明代镇守边疆、血洒沙场的种家军。汉代有种暠和他的子孙三代;唐有种如愿唐代大将;宋代有种世衡和他的子孙四代,英雄辈出,代代忠烈,北宋种家军保大宋一百余年;明代有宁夏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
种家最初并不以战功闻名,而是家族中一个隐居在终南山豹谷林中的隐士种放为天下人称颂。史载种放“七岁能属文,沉默高洁,与其母偕隐豹林谷中,以讲习为业,学者多从之”。而其侄子种世衡是北宋军事统帅,在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他排名第147位。宋代种家军,以种世衡为代表,三代从军为帅。从种世衡进筑近边城寨,到种谔进筑横山,种朴、种师道进筑葫蘆河、天都山,其谋划的战略结果都持续成为北宋对西夏的主要军事政策,对国防的影响,比任何将门都要深远。
6.种姓人多尊仲山甫为始祖
种姓人姓氏渊源众多。
在以避难改姓为氏的姓氏渊源里,一是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喾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的后代,仲堪为其得姓鼻祖,该支仲氏族人中有因避难改姓种,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二是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三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四是源自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也是因避祸改姓,这支种氏历史悠久,自乾隆三十二年以来,已经先后四次修谱,后裔遍布全国各地。
在以先祖名字为氏的姓氏渊源里,一是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文种的后裔,他与范蠡同为越国大夫,后举剑自杀,在文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流传至今。二是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种的后裔,赵种逝世后,其后裔中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流传至今。三是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种首,该支种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一带,只有该支种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作(chóng)。
还有一种渊源,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杂居在东蒙古的汪佳氏被编入八旗,但是并没被编入满洲八旗,而是编在了蒙古八旗,后来被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你的姓氏少见吗?你知道你的祖辈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姓氏让你啼笑皆非?你的家族有什么稀奇的故事?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亲朋有稀有姓氏,请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或你身边的稀有姓氏,请联系我们。
电话请拨打:0394-8289999 15939433188
Email请发至:zkby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