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水县大武乡夏庄村银杏学校院内,有一棵高20余米、胸围5.3米、遮阴面积达600平方米的银杏树。
据商水县志记载,这棵银杏树为汉代白果树,1988年被列为商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周口市政府将其列为三级旅游资源。
我们到达时,正值上课时间。为避免打扰学生学习,我们决定先在校园外观赏银杏树。饱经沧桑的银杏树,仍枝繁叶茂不“显老”。
这棵古老的银杏树究竟何时由谁种植,村民无人能说得清楚。不过,这棵银杏树的来历倒有两种传说。
银杏思乡之说。相传,明朝万历(1573年~1620年)年间,山西向中原的大批移民中有一户夏姓人家,他们在迁移时带了一棵银杏树,后来植于新垦的土地上。夏姓人家在劳作歇息之余,时常坐在银杏树下的西北方向与他人诉说思乡之情。说来也怪,银杏树长大成形后,树梢全扭向西北方向,像是在眺望家乡、思恋家乡。这个“草木也有思乡情”的美丽传说耐人寻味,在夏庄村世代流传至今。因此,村民称这棵银杏树为“思乡银杏”。
银杏树曾为刘秀遮风挡雨。相传,这棵银杏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此树修炼多年,已得道成仙,据有“眼光”的先生介绍,此树仙头戴礼帽,身穿白衫,手执文明棍,时常在附近善男信女的信奉与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称之为“白龙大仙”。
“白龙大仙”为当地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并留下一段段佳话。当年,王莽与刘秀争帝位,一路追杀刘秀,刘秀在商水邓城渡沙河饮马后,又慌忙顺着沙河支流南下,走了数十里,到达夏庄银杏树下,不料,此时天空乌云翻滚,雷电交加,暴雨大作,无奈,刘秀只好背靠银杏树避雨休息。可意想不到的是,忽然间,银杏树树干距地30厘米处向外伸出一个树墩,刚好使刘秀坐在上面……后来该树墩被人们称为“龙墩”。
今年69岁的村民韩海生说:“每年春秋两季,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会成群结队地来看这棵银杏树,在银杏树下留影。由于银杏叶有药用价值,银杏树下的落叶多被人给拾去了。
汉代银杏树为何长在银杏学校院内?据校长刘国红介绍,以前,夏庄村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都要到邻村洼刘村小学读书。1985年底,夏庄村决定建立一所小学,大多数村民都认为学校选在银杏树所在的位置最为恰当,因为这棵银杏树远近闻名,可以借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加学校的文化内涵。1986年,在银杏树所在位置,一所名为银杏学校的小学拔地而起。后来,为保护银杏树,学校特意用围墙将银杏树圈住。
与刘国红校长交谈片刻后,下课铃声响起。我们走进校园,只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来到银杏树下,跳绳、踢毽子,助威声、呐喊声,声声入耳,看到孩子们脸上那纯真的笑容,我们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离开前,在记者的提议下,10名天真烂漫的孩子乐呵呵地手牵手围着银杏树合了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