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脚匠,也叫“剔脚匠”、“脚医”,是为人们解除脚部病痛的工作。修脚匠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该项技艺在发展和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既有一般修脚匠所具有的技术,又有外科手术医生的医疗水平。虽是老行当,但在当今社会仍是一门很有发展前景的朝阳行业。
□晚报记者 朱保彰
资料图片
入门先拜师
修脚是门大学问
定下这个题目后,记者没费多大的工夫就找到了年近古稀的老修脚匠张卿顺,他干修脚行当已有50个年头,在沈丘城乡很有名气,自己在街头办了一个张氏修脚堂。在修脚堂里还收了两个徒弟给自己帮工。
张卿顺老人谈起自己初学修脚时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修脚属于下九流的行业,不是家庭条件所迫,根本没有人愿意干这一行。张卿顺的弟兄多,家境贫困,在他15岁那年父亲将他送给师傅学艺。在给师傅一斗小麦后,又给师傅行了拜师礼才算正式入门。张卿顺说,过去的修脚匠多来自农村,农村人是挑选城里人不愿干的活计来谋生。农村很少有人修脚的,只有到了城镇才有生意。学修脚先要从削柳条棒、竹扦练起,这是为削脚上的硬趾甲、厚脚垫打基础,接着还要练削黄瓜皮,这是为削掉脚上的多余软皮摸索分寸的,再有就是要学会使用板刀、削刀、斜口刀、夹钳等多种工具,不断练习,一直到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此这般,绝非一年半载可以完全掌握,张卿顺跟随师傅学修脚3年才出师。张卿顺说,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基本功才敢正式上岗,才能下刀恰到好处,不至于“露红”(行语,即刀割破见血)。如果真的露红了,把顾客弄疼了,不仅拿不到工钱,少不了还要挨骂。因此,在旧时修脚匠不仅不受人尊重,而且路子也越走越窄,有的干脆在澡堂子里营生。
张卿顺介绍说,过去从事修脚行当的共分两个类型,一类是受雇于洗澡堂的修脚师傅,他们通常技术较好,可谓有固定地点;另一类则是摆地摊的,分布于集市庙会,他们把修下的脚茧、灰指甲、鸡眼干粒堆在一个大盒盖里,以此来证明他的手艺高明。
修脚匠具有一般工匠的技艺,还要掌握外科手术医生的医术,因此也就有了脚医的叫法。相传,修脚匠的祖师爷是智公禅师,在他的禅仗上挂有修脚刀具,曾为佛祖释迦牟尼、达摩祖师及周文王等人修过脚、医过足疾。从这里看来,把修脚匠称作脚医还是有“出处”的。据说修脚最为盛行的时期是明清时期,那时皇宫内有专门的修脚师。修脚不光是为人剪剪指甲,刮刮老皮,更重要的是要医脚病。修脚前需要用温水把脚泡透,让脚趾甲、鸡眼、硬厚皮松软了再动刀最好,这正是修脚师傅离不开洗澡堂子的原因。
顾客洗好澡,躺在休息室的床上,请修脚师傅动刀除去脚病,使疼痛解除,筋络通泰,涌泉发热,直通四肢百骸。把修脚说成一种享受,是绝不为过的。修脚也是一门大学问,比如说脚趾甲有了横刺,脚板上生了鸡眼(行话称肉钉),或是脚后跟长了茧子,不少人来时还一拐一瘸的,等走出修脚堂就轻盈自如了,这需要有一定的医术水平。
张卿顺说,他现在的修脚堂生意收入很平稳,每天都能有10多个脚病患者来修脚,收入也不少。当然,他收的两个徒弟,是不要一分钱的,而且还要管徒弟吃住。等他们学成出师了,不愁没有就业的机会,而且肯定很抢手、很吃香。张卿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