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金月全 实习生 马莎莎 文/图
心阅读
核
家住扶沟县江村镇的申桂园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目前,他在家颐养天年,每月能从民政部门领到200多元的优待金。在他看来,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他时常教育儿孙,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在扶沟县烈士事迹陈列馆386位烈士名单中,有50多位烈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而申桂园有幸成为生还者之一。每当想起过去的事,申桂园就会来到扶沟县烈士陵园,看望一下长眠于此的战友们。
多年来,申桂园的儿子一家三口坚持每年清明到扶沟县烈士陵园凭吊,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烈士陵园的历史
吉鸿昌铜像
3月31日,扶沟县城。
申桂园说,听说烈士陵园修缮了,还新增了烈士墓区。4月5日就是清明节,他已和儿子商量好,一家人在当天去给烈士扫墓,顺便看看烈士们的“新家”。
在吉祥路中段,有一座巍峨壮观的仿古式门楼,上方镶嵌着“扶沟县烈士陵园”7个镏金大字。
扶沟县烈士陵园内松柏林立,庄严肃穆。陵园大门坐西向东。进入陵园,左右两排苍松翠柏间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路的尽头是一座占地面积30平方米的小何庄战役殉难烈士纪念碑。碑文详细记载了当年小何庄战役的情景。在小何庄战役殉难烈士纪念碑北侧,是占地800平方米的烈士墓区。这里现有墓穴149座,安葬着从扶沟各地迁葬到此的113位烈士。烈士墓区东侧是纪念馆广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广场中央用花岗岩砌成的底座上,竖立着戎装的吉鸿昌将军铜像。广场北面是原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的主展馆。主展馆东侧是名人书画馆,馆内展有邓小平、陈毅、江泽民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吉鸿昌将军的亲笔题词。主展馆西侧是扶沟县烈士事迹陈列馆,展出了22名烈士的英勇事迹。
申桂园说,扶沟县烈士陵园和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关系近得很”。经过梳理,记者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关系不同寻常。
据《扶沟县志》(1986年版)记载,扶沟县烈士陵园位于扶沟县城东南,筹建于1962年,1964年建成,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其中,1962年,在1948年小何庄战役中殉难的20多名烈士成为首批迁葬烈士“入住”陵园。
1979年,扶沟县在烈士陵园内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后将扶沟县烈士陵园更名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1984年,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2009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整体搬迁至鸿昌大道东段。此后,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原址恢复为扶沟县烈士陵园。
与此前不同的是,扶沟县烈士陵园新增了烈士墓区,包括吴艳杰在内的113名烈士安葬于此。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副馆长尹发展说,2013年,为积极贯彻民政部关于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集中保护工作的有关精神,为褒扬先烈、教育后人,扶沟县投资120多万元在烈士陵园内划定800平方米烈士墓区,予以填土垫高,建成墓穴149座,同时进行硬化、绿化和美化,并对纪念广场和小何庄战役烈士墓进行修缮改造,于当年7月将113座零散烈士墓全部迁到此处。
扶沟的“小延安”
吉鸿昌、杨树、施同印、毛积珍、轩永昌、陈廷彦、施立志、张超、吴艳杰……在扶沟县烈士事迹陈列馆里,尹发展带领记者一一拜读了扶沟籍386位烈士的英雄事迹。他们分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他们的墓葬,有的就地保护,有的只知道名字找不到牺牲地具体位置……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仅有三分之一的烈士安葬在陵园中。
386名烈士,让记者记忆最深刻的是吉鸿昌将军和在小何庄战役中牺牲的20多名烈士。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出生在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13年,18岁的他逃离当学徒的杂货行后,到漯河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区)冯玉祥部投军。入伍后,他吃苦耐劳,作战勇猛,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冯玉祥看中了他,于1917年把他调入手枪队当连长。此后,他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10月,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1932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吉鸿昌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组建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总指挥。他曾率部收复康保城、宝昌城、沽源县、多伦城。1934年11月9日,他在天津被捕,于同年11月24日遇难。1945年,党中央决定授予吉鸿昌“革命烈士”称号。
2009年11月24日,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新馆落成,对外免费开放。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占地6.6万平方米,馆区由主馆、吉鸿昌将军铜像广场和国防教育园等构成。
小何庄战役也让人难以忘怀。据《扶沟县志》(1986年版)记载,1948年6月5日,城关区革命战士于城西南小何庄被郭馨坡部包围,中共城关区委书记姜洪启等20多人牺牲,21人被俘,区长朱平球等3人突围。
申桂园的讲述与小何庄战役殉难烈士纪念碑碑文上的内容大致相同。1948年,扶沟县人民政府刚成立,国民党残余力量垂死挣扎,进行反革命活动。当时,40多名城关区革命战士在党的领导下,一边领导群众生产建设,一边肃清贼匪。6月5日晚,革命战士在小何庄住宿。当晚,太康匪首郭馨坡部大队长杜秃子率匪徒数百人到扶沟抢劫。全体革命战士挺身奋战,与对方激战两个小时。因寡不敌众,中共城关区委书记姜洪启,副区长李厚存,区队长王其昌,文教干事王习之,税务所长路衡星,填票员齐立斋,司务长马庆元,通讯员姜兴和战士董复生、董贯、姜毛、姜胆、项文生、董金明、宋改生等20多人壮烈牺牲。烈士遗体原葬于小何庄西南隅,1962年春迁葬至扶沟县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
小何庄战役
申桂园说,提及扶沟县烈士陵园和扶沟境内的烈士,不能不提“小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柴岗乡塔湾村有数十人为解放战争献出了生命,被誉为扶沟的“小延安”。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塔湾村籍烈士和在塔湾村牺牲的一些无名烈士,上世纪90年代,村民自发筹款在村南塔湾烈士陵园内建塔湾烈士纪念塔。现在,塔湾烈士陵园成为柴岗乡乃至扶沟县的一个重要国防教育基地。这里安葬着张、乔、施姓等18位烈士和6位无名烈士。据村民介绍,那些有名有姓的烈士都是塔湾村人。其中,原中共扶沟支部创始人施德生及其夫人的合葬墓也在这里。
在无名烈士墓附近,一座模糊不清的石碑记载着这些烈士的丰功伟绩。“1945年7月,120部队在解放(许昌市)鄢陵城战斗中,6名伤员被秘密运到塔湾村治疗,因伤势严重,医治无效牺牲……6名烈士的遗骨于1992年8月迁至此,并重新安葬。
交谈中,村民一致认为,塔湾村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献身革命,与曾到毛泽东主席家做过客的塔湾村人施于民回村撒播革命火种有很大关系。施于民曾3次回到塔湾村撒播革命火种,带出了大批参加革命的塔湾村人。不过,施于民并未安葬在塔湾烈士陵园,而是安葬在扶沟县烈士陵园。
为新中国成立流血牺牲的塔湾革命烈士没有被后人遗忘。1992年前后,塔湾村村民施一才带头捐款2000元,并发动村民筹资6万多元,建起了塔湾烈士陵园,陆续把20多位烈士迁葬于此。每年的清明节,附近学校都组织学生前来为烈士扫墓。
烈士陵园的发展“瓶颈”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是扶沟县民政局下属单位,除负责纪念馆的日常管理、运营外,兼顾烈士陵园的日常管理工作。
临近清明节,由于前来祭拜烈士的群众越来越多,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方面不得不抽调专人到烈士陵园,负责扫墓祭祀工作。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从现今的烈士陵园整体搬迁后,原来用于布展吉鸿昌将军生前遗物、史料的展厅一直保留着。尹发展说,他们原计划把展厅重新翻修,用于陈列烈士的遗物、珍贵史料等,但迫于资金来源无着落,只能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