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清明特刊
 
 
 
2014年4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郸城:屹立红军碑 激励代代人
红军碑 烈士陵园纪念碑

  □晚报记者 徐松 文/图

  两座丰碑相辉映  烈士精神代代传

  在郸城县城中心郸城大桥南端,傲然屹立着一座10米高的英雄丰碑——红军碑。碑体正中上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豫皖苏军区三十四团团长李宗田同志纪念碑”,两侧是正楷书写的一副对联:“为国牺牲精神不死,舍生取义浩气长存”。

  郸城1952年建县,这座红军碑1948年12月4日建成,它见证着郸城发展的每一步,更激励着代代郸城人前进的步伐。

  在郸城,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必说李宗田。因为他是郸城县596位烈士(郸城县民政局统计在册)的代表。红军碑从1948年就矗立在最繁华的县城中央,与县城南环1956年建成的烈士陵园纪念碑遥遥相望,两座烈士纪念碑更是精神丰碑,数十年来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烈士精神活在人们心中,从未走远。

  李宗田(1914-1948),郸城县胡集乡郝寺村人。幼时家贫,6岁时随父母到南方逃荒。1929年在豫皖边界参加红军,历经25000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在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排长、连长、营长、抗日游击支队队长、团长等职。1948年,李宗田调任中原豫皖苏军区独立团团长,不久又改任第三十四团团长,先后参加了宛西、宛南和开封、睢杞等重要战役。当年9月14日,为配合济南战役,破击津浦铁路,在争夺枣庄附近的津浦铁路尖沟车站的激烈战斗中,李宗田壮烈牺牲,时年34岁。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豫皖苏军区第二军分区全体指战员,在郝寺村为他修建了陵园,又在郸城最为繁华的王子桥畔立下了红军碑。郸城建县后,确定这里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红军碑脚下,沿人民路一直南行1公里,便是郸城县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185名烈士。记者走进郸城烈士陵园,管理员第一个讲述的就是捍卫郸城大地的功勋人物、省著名烈士刘波涛的事迹。

  刘波涛生于1915年,河南省临汝县蟒川乡人,1938年5月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9月入党,毕业后担任临汝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7年初,豫皖苏军区二地委决定开辟沈鹿淮县(今沈丘、鹿邑、淮阳、郸城区域),刘波涛奉命调任县委书记,其爱人丁岐任郸城区政委。当时的豫东土匪、地主武装猖獗。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刘波涛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深入到基层发动群众。

  1947年3月4日夜,刘波涛率县大队3个班30余人,在郸城南罗楼村做发动群众工作时,当地地主武装、鹿邑县自卫队副队长谢澄江得知消息后,遂率300余人星夜包围了罗楼村。

  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刘波涛镇定自若,迅速处理好文件,积极组织突围。当他看到同志们处于敌人火力中央时,便主动把火力引向自己,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32岁。在刘波涛的拼死保护下,县大队20多名队员成功突围。丁岐在突围中负重伤,并送到郸城北赵老家养伤,由于叛徒告密,后遭敌人杀害。刘波涛、刘岐两名烈士牺牲后,当地人怀着悲痛的心情掩埋了他们的尸体。郸城建县后,县委县政府首批将他们的遗骨移葬在烈士陵园。

  在烈士陵园,还安葬着一位“70后”抗洪烈士周磊。因“98抗洪”场面还历历在目,听着周磊的事迹,总会让人感觉更加震撼和感动。

  周磊1978年6月生于郸城县宁平镇,1997年7月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1998年8月,部队接到赴湖北执行抗洪抢险的命令。周磊虽然在训练时睾丸发炎尚未痊愈,但他百般恳求参战,终于和战士们一起登堤抗洪。

  当年8月12日20时,长江第六次洪峰即将抵达石首,东升镇鸭子湖堤段险象环生,1500米的江堤同时出现了12处管涌、3处泉涌和10多米长的子堤位移,情况万分紧急,周磊和战友们火速奔赴抢险现场,扛运沙包,抢筑子堤,下江挡浪,堵漏排险。由于汗水和江水长时间浸泡,周磊裆部又肿又痛又痒,成股脓血直往外流。他忍住病痛,连续奋战4天3夜没休息。

  抗洪期间,周磊带病参与了石首市东升、调关、焦家铺、南口等险工险段30多次抢险,参加了抗击第5次至第8次洪峰的战斗,共扛沙袋2608袋,守堤巡堤21个夜晚,与战友共同排除大小险情34处。就在1998年9月初,长江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参战各部队陆续回撤时,周磊所在车队一辆运输车失控侧翻,周磊等人下车抢救伤者、搜寻军队物资时遇车祸牺牲。

  记者翻阅记录有596名烈士的花名册,深深感觉一名烈士就是一曲壮歌,不禁热血激荡心潮澎湃。

  185名烈士安葬在郸城烈士陵园

  郸城处处存忠骨  英雄浩气贯长虹

  “郸城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0月,占地15亩,安葬185名烈士;在全县23个乡镇办事处,散葬有411名烈士,因地域偏僻、烈属不愿迁移等原因,散葬烈士墓一直难于管理。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斥巨资对散葬烈士墓修缮、加固、立碑,使这些散葬的烈士墓均得到有效保护,和烈士陵园一样,部分散葬烈士墓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郸城县民政局长段廷生说。

  据介绍,郸城烈士陵园1995年被定为周口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凭吊、瞻仰烈士的民众2万多人。为使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得到抢救和保护,该县2012年抽调46名精干人员组成23个普查组,澄清了零散烈士墓底数,报请县委县政府后很快得到批复,斥巨资对所有零散烈士墓进行了立碑刻传、砖混加固,并征求部分烈属同意,将48座烈士墓移迁至县烈士陵园,同时对1200多名烈属进行了生活大帮扶。

  由于散葬烈士墓过于分散,且地理位置偏僻,易损难管,加之农村缺乏组织性学习教育活动,烈士英雄事迹起不到教育后人的作用。对此,该县将进一步集中迁移烈士墓至县烈士陵园,并刻碑立传、弘扬烈士精神,保护忠魂、教育后人。

  英雄家乡忆英烈  大都知晓英雄事

  “李宗田烈士大家都知道,还有抗洪英雄周磊、解放郸城的刘波涛夫妇……”记者在郸城街头走访,正是因为“红军碑”的影响力,大部分人都知道李宗田烈士的名字,一些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甚至能说出五六位烈士的名字,并对几名著名烈士事迹耳熟能详。

  郸城县一高老师王雪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就住在郸城大桥附近,每次接送孩子上学都经过红军碑,有机会就会向孩子讲述烈士的故事,刚开始时讲述李宗田的故事,孩子记熟了,他就会带孩子到烈士陵园看看,再向孩子讲述其他烈士的故事,增加孩子的爱国情怀。

  “还有彭雪枫,新四军在郸城整顿过部队。”记者随机采访时,一些市民介绍,郸城县地处豫皖边界,是革命老区,像白马、虎岗一带就是历次战争的根据地,可以说烈士精神家喻户晓。所以,郸城县百万人民拥军思想入脑入心,长辈们总是找机会教育孩子学习先烈事迹、弘扬烈士精神。

  “烈士?大桥头的红军碑是烈士的吧?现在世界和平,不打仗也没有烈士了,我还真不知道郸城有多少烈士,今年清明节就去烈士陵园祭奠去。”记者采访时,也有一些市民因对烈士事迹一无所知而感到很惭愧。不过,他们表示,今年清明前夕将带着孩子一起前往烈士陵园瞻仰、学习、祭奠,好好补回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

  “红色记忆不能忘,烈士精神不能忘,爱国主义情怀更不能忘。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生命,祖国利益重于泰山,个人生命轻于鸿毛的烈士精神激励郸城人民奋发向前,做社会栋梁,为郸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郸城县烈士陵园负责人杨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清明前,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烈士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清明特刊
   第05版:清明特刊
   第06版:清明特刊
   第07版:清明特刊
   第08版:清明特刊
   第09版:清明特刊
   第10版:清明特刊
   第11版:清明特刊
   第12版:清明特刊
   第13版:国内/广告
   第14版:国际综览
   第15版:体育/文娱
   第16版:大众拍客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心灵视窗
   第19版:传染病救治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人际
   第23版:健康/养生
   第24版:健康/关注
郸城:屹立红军碑 激励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