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像呵护婴儿一样
呵护兰花
杨希是川汇区荷花办事处荷花社区居民。杨希的网名是“俺爱兰花”,“通俗易懂,还有咱家乡气息。”杨希笑着说,这简简单单的4个字最能说明他的爱兰之心。
上小学时,杨希一位同学的父亲是花工,看到同学家里喜人的花卉,引发了他的养花兴趣。初中住校后,他就把家人给自己的零用钱省下来买花,栀子、玫瑰等都一度成为他的“爱宠”。界牌街是杨希在周师上学时最常逛的地方。每每买到喜爱的花卉,杨希都会拿到寝室精心照顾。一到花期,花儿争相开放,唯独兰花不开,这激发了杨希对兰花的强烈兴趣。
杨希买了一些养兰的书籍,发现兰花品种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养兰花。他拿自己养的铁树与同学交换,拜托同学从信阳老家给自己带兰花。
到1996年杨希大学毕业时,他的兰花已发展至十多盆。风大了,要关窗;天冷了,要取暖;雨多了,要防潮。还要时刻留意是否感染上病菌,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兰花,守着自己的兰花田,俨然成了都市农夫。
“我依然记得我的兰花第一次盛开的时刻。”杨希沉溺在回忆里,1997年4月初,杨希惊喜地发现家中的一盆兰花冒出了花苞。他迅速把这盆兰花搬到室内,生怕谁不小心碰到它,这以后的每天更是对这盆兰花呵护备至。终于兰花绽放,散发出幽幽清香。杨希欣喜若狂,“那种香气令人难忘。没有任何花卉的香气能比得上”。
阅读提示
5月10日,读者王女士打通本报新闻热线,说她的朋友杨希是“兰花达人”,家里有近400盆兰花。杨希不仅天天悉心摆弄自己的兰花,甚至在郊区搭建了兰花房。
——晚报记者 王晨 文/图
杨希和他的兰花。
2
为兰花打造“闺房”
2013年,由于杨希的爱人去女儿所在的高中陪读,家中就剩杨希一人。他决定从市区的家搬到郊区岳父家,准备在这里给他的兰花打造一个“闺房”。
杨希重新整理了小院,利用彩钢瓦和阳光板间隔的屋顶,双层的推拉玻璃镶入墙体四周,搭建了150余平方米适宜兰花生长的兰房。这个兰花的“闺房”,遮阴又采光,通风又明亮。
记者在兰房里看到,几百盆形态各异的兰花整齐地摆放在花架上。兰房的一角是杨希用花生壳玉米芯等自己培的兰花植料。“兰花没有那么多艳丽的色彩,但是在爱兰者的眼里,别有一番韵味。现在我的兰花已经有90多个品种,近400盆。”杨希说,赏兰主要是从兰文化的角度来欣赏,兰花清淡,懂行的人能从每盆花中看出不同。
端出一盆“程梅”,杨希说,自买来后它就长得非常好,朋友看到后十分想要。虽说当时是夏季,他也给兰花分盆了。或许是因为季节不对,或许是因为消毒不彻底,分盆的兰花不久后就得了茎腐病。杨希连忙把兰花搬到空调房里,依然没有“抢救”过来。“现在只剩下这一盆老根了。”杨希一脸惋惜。
除了每天繁忙的工作,杨希一有时间就和他的兰花在一起,“算起来每天至少5个小时呆在兰房里,看到兰花发出新芽、开出花朵,是我最满足、最幸福的事。”
为寻兰跋山涉水
以兰会友,杨希结识到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陈葵阳就是其中一位。两人经常在一起买兰种植,交流经验。今年4月23日,杨希、陈葵阳以及省内兰友一起去位于秦岭山脉的镇安县寻兰。由于山比较陡,又不熟悉环境,大家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但兰友们摔倒后,顾不得拍去身上的泥土,又继续踏上寻兰之路。上山寻兰又加上在当地购买的兰花,本次寻兰之旅让他们每个人都满载而归。“当时啥都忘了,回到家中才觉得摔得浑身酸疼哩!手上都掉几层皮。”杨希笑着说。
3
社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