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镜片是一次性产品,一旦加工制作完成,无法修改,为避免可以预防的损失,应当在定配时慎重考虑、正确选择。
选择镜片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的需要和眼镜的使用环境,选择眼镜应当具备的性能,除了眼镜的矫正视力、使用距离、和眼镜度数外,还应该考虑不同镜片的不同性能特点。
1.镜架的大小
镜架太小,很多有害光线如紫外线等没有通过镜片直接进入眼睛。现在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主要就是大气层当中的臭氧层破坏严重,紫外线过多地进入眼睛所致。
2.镜片的颜色
对视力、颜色和距离的视觉要求高并且具有稳定的工作的,如学生、汽车司机、外科医生、美术工作者等应当选择无色透明的镜片。如果汽车司机戴上颜色较重的镜片,就会对距离变化不敏感,对距离判断不准确,容易发生事故。
3.镜片的形状
选择的镜架后决定镜片的形状。
4.镜片的透光率
具有多层抗反射膜的光学镜片、无色光学镜片和非球面超薄的光学眼镜片的透光率比较好。镜片的厚度与镜片屈光度大小有关,与镜片折射率有关,与镜架的大小形状有关,与瞳距大小和移光心量有关,与散光轴位有关,与镜片性质(凹凸)有关。
5.镜片的硬度
玻璃镜片比树脂镜片硬度高,比较耐磨。
6.镜片的强度
树脂镜片比玻璃镜片强度高,耐冲击不易碎
7.镜片的特殊功能
如防紫外线,防电磁辐射,防红外线,耐高温,耐油,耐酸碱,防色散,防变形(超薄非球面镜片),防强光等功能。如电、气焊用镜片,电脑用镜片,水下用镜片,钓鱼用镜片是不同的。能达到最佳视力的镜片当中,应采用最低屈光度的镜片,否则会导致调节过度而引起视疲劳。
对初次配镜者如完全矫正有明显不良反应,则可由2/3的屈光度开始配镜,3个月后随着不良反应的减轻逐渐达到满意矫正。有时递增度数到完全矫正可达3次之多,每次提高一般在-3.00D以内,这是因为睫状肌恢复正常调节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对曾戴过高度近视镜的患者,也有可能提高1次屈光度就能达到满意的矫正视力。
实际上,对老年人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配镜度数可适当低些,这样既可远用又可近用。例如60岁顾客为-12.00DS,实配-9.00DS,远视力矫正到0.8,近视力正常,无不良反应即可。
对于学生应力争完全矫正。高度近视,特别是-12.00D以上的近视常有合并症,如晶状体及玻璃体混浊、眼底变性等。为了探知有无合并症及其轻重,笔者尝试完全矫正,看最好的矫正视力是多少,如达到视力≥1.0,可初步认为无合并症或有轻度合并症。
当很难判断矫正视力能否再提高时,取小孔镜置于矫正镜片前,如视力仍无提高,就判断矫正视力到此为止。这样做,有利于加速选择适宜的屈光度镜片。
高度近视配镜注意:
高度近视者首先应该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而且必须经常戴,以避免近视度数加深。高度近视不宜进行长期阅读。
配镜时应低度矫正,争取视力有所提高而又能保持舒适为宜,无须一味追求最好的矫正视力。高度近视眼配戴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矫正视力比普通眼镜好,而且可以减少普通眼镜的三棱镜效应、视野受限等不适。
高度近视眼的另一特点是病程进行,发育期进展明显,成人后仍不停止。这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但后天的视觉环境、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全身健康、营养状况也起一定作用,所以,应比其他人更加注意视觉卫生,增强体质,防止维生素A、钙的缺乏及营养不良的发生。不宜做精细费眼的工作,且近距离阅读、书写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做近距离阅读、书写或做精细工作,眼内外肌肉需要不断地调节,这样不仅使眼球壁受到压迫,使眼球更长,近视程度加重,还可以使黄斑部脉络膜小血管受到牵拉而引起破裂,造成黄斑出血,使视力下降。还要避免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避免眼外伤,否则易造成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眼伴有一系列眼部退行性病变,并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害视力。高度近视眼球变长,后部巩膜薄弱,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玻璃体变性。在外力作用下或玻璃体牵引下,变性的视网膜易形成裂孔,进而发展成视网膜脱离,所以,高度近视眼应特别注意避免头部剧烈震荡和撞击,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可能,一旦发生闪光感觉等先兆,要及时检查。此外,黄斑区变性也严重危及中心视力。高度近视眼若发生视网膜出血、青光眼、白内障等情况,均应及时检查与处理。
专家简介
刘爱琴,主任医师,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学士学位,周口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周口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发表论文20多篇,获周口市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3项。专业特长:斜弱视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