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源自内心的骄傲
□晚报记者 杜欣
麦收前后,我曾数次往返于周口各县市的田间地头采访,看着麦田丰收的场景,听着村民介绍增收的数字,内心总有一份激情在冲撞。这份激情演变成一行行激扬文字,赞美土地、讴歌小麦、化为《麦香》,乐此不疲。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我们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如今,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引以为傲的不再仅仅是历史。在粮食生产上,周口市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周口“粮仓”年年增高,牢牢筑起了“中原大粮仓”之根基。
粮食,是周口人的骄傲;小麦,是周口人的自豪。
小麦慰藉着我们的胃,还有我们的心灵,就好比太阳一如既往地照耀在我们身上。
大地儿女土地情
□晚报记者 徐松
在《麦香》新闻策划中,我采写了《丰收的乐章》和《我们的粮仓》两篇稿件,身为豫东大地的儿女,参与此次策划报道,我和受访者不仅是采访与被采访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同为大地儿女、对土地共有深厚感情而产生的心灵共鸣。
有着数千年农业历史传承的豫东周口,在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与土地的感情不能一言以蔽之。采访中发现,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收麦子、晒麦子的人群中,不全是世代耕种的农民,还有一些从城市返乡的“候鸟”,他们有开着豪车身价不菲的商界名流,有位高权重的政界人士,与自身收入相比,他们眼中不单是每亩地千元的收入,而是骨子里的土地情结。
努力后的遗憾
□晚报记者 郭坤
《麦香》是本报扎根周口土地所进行的一个大型新闻策划,跨越整个麦收时节,称之为重大战役性报道丝毫也不为过。这个新闻策划刺激到了我的职业兴奋点。
接到“‘周麦’的辉煌”与“淡去的镰影”这两个采访任务,我就意识到,我必须深入到基层、走进田间,与小麦专家和麦农一起来共同完成这两个报道。
为此,我在周口农科院的试验田里和小麦专家们一起站了两天,在搬口办事处的两个村子呆了一天一夜,努力着呈现“周麦”的辉煌成绩和麦农曾经的麦收情结。
然而,当回头审视两篇稿件的时候,我却发现,努力之后依然留下了遗憾。
遗憾之一:“周麦”的辉煌是周口的小麦专家们共同铸就的,然受到主题和版面所限,我却不能将他们的奉献精神完美诠释;遗憾之二:曾经的镰影早已被麦农深埋心底,从未摸过镰刀的我始终无法真正与他们产生共鸣,也无法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完美释放。
《麦香》大戏落幕,心中唯存遗憾。
回家的温情
□晚报记者 牛思光
在采写《麦香》稿件时,记者深刻体会到麦收对周口人特有的情怀和感悟。
采访中,面对暂时或者已经离开土地的周口人,记者能始终感受到他们对麦收的牵挂。现在麦收过程越来越快,机械化收割几亩小麦也就需要几十分钟时间,收麦付出的劳力也较以前大幅下降,但是面对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距离,麦收时节在外的周口游子心中始终存在着回家的温情。
愿田间志愿者渐行渐远
□晚报记者 金月全
采写《麦香》稿件时,记者在项城、商水、西华和扶沟4县市田间地头寻找麦田的感动,为了寻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感人镜头,费了不少周折。
照常理,我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辽阔田野上,麦收时节,到处都应是互帮互助的人们,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但我们目睹的大多是,成排的大型联合收割机驰骋在麦浪滚滚的田间;听到的多数是,“现在(麦收)都机械化了,哪还需要那么多帮手啊”。
愿农业机械化普及率高些,再高些;望田间早日无志愿者的身影。
麦香永伴斯土斯民
□晚报编辑 吴向东
随着《麦香》编辑任务的结束,在感到如释重负的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深深的感动。
感到如释重负,是因为没有想到《麦香》会受到如此强烈的关注,这让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受到沉重的压力。现在,这部3个篇章16个版面的连续剧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随着这篇人文气息浓郁、历史底蕴厚重的系列报道的展开,作为编辑的我们,不由自主地深深沉浸进去,浸入这片深沉的土地,感受到了她的沧桑、她的内敛,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勤劳朴实、执著与坚忍……
编辑《麦香》,让我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让我对周口更加了解,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加热爱。
再拿起馒头,我咀嚼出以前没有品出的味道,那是光阴的味道,是劳动的味道,是美好生活的味道。
对文字保有敬畏之心
□晚报编辑 李哲
在这次策划中,我们充分体验了创新、创作的快乐和艰辛。为了保证创新、创作的成绩有质量,保证一个版的文字、图片是吸引人的,每个人对文字都保有敬畏之心。一次,记者杜欣临时要改稿子,而稿子已经上版了,我建议他直接在版面上改。他改完后通读一遍,立刻指出我编稿时改动过的几个地方,并认真地和我讨论。这让我深受触动,记者对稿子的熟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我改动文字时会更加三思而行,力求更恰切、更准确,决不能在我这一关出了纰漏。很多词汇对我来说新鲜得很,如“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宽幅耧”,工作过程也成了学习过程。拿到稿子,先把所有新鲜的字、词,查字典或者“百度”一下,保证需要改动时不至于措手不及。
诗意的麦香味儿
□晚报记者 张劲松
采写《麦香》稿件时,记者奔走在沙颍河两岸滚滚麦浪中,一路金黄作伴,麦田的诗意浪漫在记者心头律动,在和风的衬托下,记者感受到了旖旎多彩的周口崛起之梦在无边的原野飞舞、延伸、升腾……
所到之处,记者看到了厚重的周口大地上,往日略显矜持的麦穗开始炫耀自己的锋芒,像怀孕的少妇,快速丰满起来。
滚滚麦浪里,联合收割机像一艘艘战舰在游弋,一粒粒金黄色的麦籽儿从麦穗上蹦进了农民的粮仓,丰收了,农民笑了!
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农民杜国良说:“闻着麦香味儿,心里真得劲儿!”
完美的“遗憾”
□晚报记者 马治卫
对麦客的采访已经结束,但如今我仍能清晰地说出麦客的名字,记得他们的模样。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那些文章中没能提及的“幕后麦客”,王东就是其中一位。
王东今年20多岁,会修汽车,还会开收割机,他敢于挑战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后,我又陆续采访了十多位麦客。然而根据行文需要,我有选择地写了“夫妻麦客”、“父子麦客”等典型麦客,而同王东一样的普通麦客,则遗憾地沉寂“幕后”了。
由此,我想到了魏巍,据说这位著名作家为了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战火里采访了许多志愿军战士,后来选入这篇文章的典型人物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有前人为师,我突然有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尽管这次采访留有遗憾,也许这种“遗憾”是完美的。
对于土地的深切感悟
□晚报记者 朱保彰
很庆幸,搭上了《麦香》系列报道的末班车,缘于自己出身于农民世家,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世代人最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我们来自于土地,最终也将回归于土地,这不仅是土地的轮回,也是我们宿命的轮回。没有土地,就没有耕作。在自然界里,土地对于人类是一种恩赐,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里,农耕文明时时刻刻警示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丢什么不能丢土地,舍弃什么也不能舍弃家园!在麦收过后,围绕“土地的轮回”这一选题,当记者手触黄土的一瞬间,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感慨不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