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郭坤/文 朱海龙/图
7月1日上午,小雨润透了项城市官会镇李赵庄行政村王河湾自然村。记者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找到受访对象王晓光的家时,眼前的一切让人心生疑问。
位于村头的这个红砖小院与周边的村舍格格不入:杂草攀爬上了院墙、堵住了家门,油漆斑驳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门缝中的院子里长满齐腰深的杂草,杂草中一间孤零零的瓦房更是破败不堪。
眼前所见表明,这里已经久无人居。难道王晓光还有另外一个家?
疑问只有见到王晓光后才能解开。很快,王晓光就出现在记者的视线中。
瘦削的王晓光书生气十足,脸上流露出与陌生访客初次见面时的羞涩和不自然的微笑。站在对门邻居的屋檐下,记者的采访从打开疑问开始。王晓光果然还有一个“家”,确切地说是一个居所,位于项城市一高附近。他、孪生哥哥王晓乐、母亲一起在这个年租金2200元的“学区房”里生活了3年。王晓光说:“只有一间房,很小,放上我们仨睡的3张床和堆放衣被的一张床后,我和哥哥的书桌就容纳不下了。”
在王晓光的记忆中,面前的这个老宅子里没有留下多少兄弟俩的生活痕迹。“从我记事起,我和哥哥就在姥姥家生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我们很少回到这个家。”王晓光说,他和哥哥在姥姥家一直生活到9岁。
9岁那一年,兄弟俩被接到父母的打工地郑州生活、上学,直到初中毕业。要上高中了,兄弟俩再次与父母分离,回到了项城一高就读。
高一时,兄弟俩就租住在学校附近,一边紧张地学习,一边紧张地生活,他们日渐消瘦。王晓光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高二那年,王晓光的母亲回到项城,专门照顾兄弟俩的生活。“虽然父母在外打工多年,但并没有赚多少钱。”王晓光说,“母亲回来后,为了维持生活,在一家服装厂打起了零工。”
在这种紧张的生活中,兄弟俩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高考。“我考了501分,哥哥考了491分,那年的一本线是505分。”王晓光告诉记者,为了以后更好地就业,在征询了母亲的意见后,兄弟俩选择了复读。
就在兄弟俩紧张复读之时,他们的父亲却意外去世。“那一天,距离高考还有205天”。
丧父,让兄弟俩陷入悲痛,让他们的母亲肩上再添重担。就在兄弟俩难以走出悲痛之时,他们的母亲说:“上学是我们以及我们这个家庭唯一的出路。”
母亲的殷切期望让兄弟俩将丧父之痛深埋心底,又一次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高考分数公布那天,兄弟俩笑了。王晓光说:“我考了614分,哥哥考了589分,都高出一本线几十分。”
母亲的紧张也得到了释放。“6月17日的晚上,母亲说那天是她的生日。”王晓光说,这是母亲第一次告诉兄弟俩她的生日,他和哥哥赶紧跑出去,买了两只鸡腿,切了一盘香肠,第一次给母亲过了生日,极其简单的一个生日。
母子三人高兴了几天之后,很快又因为学费问题犯起了愁。“原本家中就生活拮据,父亲的离世又掏空了整个家,学费现在成了我们家最大的问题。”王晓光说,“几天前,我找到了一个临时工作,可是因为报志愿,我又不得不结束这个只干了两天的工作。毕竟,报志愿关系着我的未来,我只能先把学费的事情放下。”
就在记者与王晓光见面的前一天,兄弟俩刚刚结束提前批报志愿,是在网吧“蹭网”报的。王晓光说:“网吧都有夜市,我们这几天大清早就跑到网吧,利用夜市还没结束、有人提前下机这个空当,用空下来的电脑上网浏览学校信息、填报志愿。”
王晓光的提前批志愿报的是山东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哥哥王晓乐报的是郑州大学医学专业,“咨询了我们的老师,这两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应该还可以。”还没走进大学的兄弟俩在填报志愿时已经想到了未来的就业。
“在我们村(自然村),还没有哪一家能同时出来两个大学生,也没有哪一家的孩子能有机会上好大学,我们做到了。”王晓光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
自豪之余,兄弟俩还有3个共同的心愿。
第一个和他们的母亲有关。王晓光说:“我们明年要给母亲好好过一个生日。”
第二个和他们的姥姥有关。王晓光说:“姥姥最远只去过项城水寨,我们要带着姥姥出去看一看。”
第三个和他们的家有关。王晓光说:“这些年,我们一直租房住,母亲一直牵挂着老家的房子。她告诉我们,就算我们长时间不住,也不能让它塌、让它倒。因此,每每听老家亲戚说老房子需要修葺的时候,母亲总会想方设法筹钱修房。我们的第三个心愿就是凭着我们的努力,把家中的老房子整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