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周口文化
 
 
 
2014年7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范蠡、西施与商水秦湘湖
  《商水县志》所载的《顺治十六年县境总图》,画圈位置为“范台”和“范蠡归湖”

  ■孙培忠  崔中玉

  范蠡(约前536年~约前448年) ,字少伯,自号陶朱公,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著名政治家、谋士、名贾和实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西施,又称西子,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史载,早年范蠡经知心好友文种向越王推荐,担任越国上将军兼宰相之职。吴越争霸,越国落败,受尽耻辱,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献越国美女西施、郑旦与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利用美人计打败了吴国。勾践称霸后,范蠡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劝说文种归隐山林,文种却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吴王所杀)。于是范蠡便带着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商水当地盛传,后来,范蠡与西施曾来到商水西南的秦湘湖,泛舟归湖,留下了一段佳话,至今在商水县仍保留着范台庙等纪念范蠡的遗址遗迹。

  商水地志中的有关记载

  查阅有关史料,商水旧志对范蠡归湖之事确有记载。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商水县志》卷之一古迹记载:“范台:县西南十五里,越大夫范蠡既与勾践谋灭吴,乃挟其珍宝,与西子泛舟归湖,即此。至今台之北地势洼下,每遇霪潦,波光万顷,宛然湖云。”该志《县志全图》在商水县城西南清晰标注有“范台庙”,庙之北就是“南湖”。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商水县志》所载《顺治十六年县境总图》也在县境西南标注有“范台”和“范蠡归湖”。

  范台庙今属商水县白寺镇管辖,占地约十七亩,始建时间不详。现存土台高两米,经考古勘察属“龙山文化”。《商水文史资料》记载,该庙屡废屡修,清代时形成一古建筑群,整日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烟火不断。内有大雄宝殿三间,东西配房二十二间,塑像七十余尊,八尺高三节大铁香炉一个,五尺高大铁钟一座,历代名人碑刻二十余块。全庙院内共植柏树十二棵,其中山门外有四人合抱国槐一棵。清末战乱时,人们为了安全,绕庙方圆二百米修建砖寨一座,寨墙外挖海子,寨门正对庙门。每年五月初八至二十日,盛行庙会,有大戏、杂技等,热闹非凡。可惜经民国战乱破坏及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范台庙被毁坏一空,这里被开办成了学校。1975年,河南省文物勘察队在庙内挖掘出一石龟,后来当地农民又陆续挖出青铜剑、玉镜、古币、瓦罐、玉帛等珍贵文物。

  秦湘湖位于范台庙北侧,总占地面积五万余亩。因湖床抬高,清代已“夏水冬涸”(见乾隆十二年《商水县志》),现在仅剩一大片坡地,因而又称秦湘湖坡。关于秦湘湖所在地的原名,乾隆十二年《商水县志》记载为“南湖”和“康家坡”,而当地俗称浸洋湖、沉洋湖(音)。据当地老年人讲,几百年前,秦氏避难逃到汾河南,在一片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块上定居下来,以开荒捕鱼为生,建一柴庄(今东秦湘湖村)。周家口西王营村王氏常来捕鱼,在柴庄西一华里处建一王庄(今西秦湘湖村)。二村庄中间并没隔沟、河、岭,实际上两个村庄都在湖中心,一东一西两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叫东柴庄,一个叫西王庄。新中国成立以后,村庄在登记时,因湖中心住有秦氏家族,故将浸洋湖、沉洋湖以发音相近而登记为“秦湘湖”,形成今日秦湘湖村之名,分为东西秦湘湖两个自然村。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年间,秦湘湖的官称是“南湖”, 因那一带可能居住的是康姓人家,所以又称”康家坡。后来随着黄河的泛滥、人口的迁徙,秦姓、王姓人家来此居住,才形成现在的村庄。但由于年深日久,“南湖”的名称已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浸洋湖、沉洋湖(音)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形成“秦湘湖”这一名称。

  国史中的有关记载

  范蠡与西施在秦湘湖泛舟是否可信?从历史记载看,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虽然清代《东周列国志》等史料记载,西施最后被越国用皮袋装着沉湖淹死了,并以战国《墨子·亲士》所言“西施之沈,其美也”,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佚文》所言“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加以佐证,但古籍《越绝书》却明言“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西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也谓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私徒属”是春秋时期卿大夫属下聚集着的依附人口,包括家臣、私卒、养士及贫民依附者等,是卿大夫的私有领民。吴国灭亡后,西施成为范蠡的“私徒属”也并非没有可能。换句话说,范蠡出走时,随同的“私徒属”也可能包括西施。

  实际上,《墨子》 “西施之沉,其美也”,也并不是指“沉江”或“沉海”,而是指西施“沉鱼”之事,因为西施有“沉鱼落雁之容”;《吴越春秋》“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之言也恰恰证明西施可能随范蠡而去。因为“浮西施于江”并不是“沉江”,并不能证明西施必死,范蠡“浮海”就能顺利到达齐国,西施“浮江”就是去送死吗?“鸱夷”也不一定就是指皮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在陶为硃公,居楚曰范伯。”可见,范蠡到齐国时曾使用“鸱夷子皮”这一名号,“鸱夷”也可以作为范蠡的代称,“令随鸱夷以终”应是令其与范蠡相伴终生。

  《越绝书》、《吴越春秋》、《史记正义》等史志记载,范蠡是河南南阳人,越国灭吴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于是“乘舟浮海”,北上齐国,后又辗转来到山东菏泽之南的定陶,“故世传曰陶硃公”。《史记·货值列传》同时也云:“范蠡乘轻舟,浮於江湖”。可见范蠡在吴亡之后,确实离开越国云游五湖四海去了。凡人都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老年的范蠡思乡心切,带着西施从山东定陶回老家河南南阳省亲或归居,必经河南商水,二人泛舟秦湘湖也并非没有可能。这说明商水旧志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

  今日秦湘湖和范台庙

  秦湘湖历经千年的黄河泛滥淤塞,湖床越来越高,至清代已成万亩坡地,每年只有汛期才能形成湖泊。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秦湘湖坡进行几次大的综合治理。湖内十六华里弯曲河槽改道取直为五华里,全部加宽、加深、留滩、打堤,成为汾河的一段;湖内挖黄沟、罗沟、周奏沟、胡庄沟、龙塘沟、雷马沟、位坡沟等几条主要大沟,入河口建闸,用沟路划成方块田。实现了小雨不出沟,大雨入河流;旱天满闸保水,大水顺河下流。如今的秦湘湖,已经变成人人羡慕的米粮仓。

  改革开放后,范台庙也迎来了盛世春天。1978年12月31日, “范台庙遗址”被商水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范台学校迁出了范台庙,时任村支书张明山、老教师崔德全、老干部崔明山、刘丙仁等11人,根据群众意见,请示县文物保护所批准,成立了范台庙文物保护分会,并投资修建文物室三所九间、庙门一座,围墙三十多米,供后人凭吊。目前,范台庙已有范蠡、西施等神像20多尊,每逢初一、十五,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正月初一,附近三里五村的善男信女云集范台庙,喜庆新年,拜谒仙圣,更是热闹非凡。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十件实事入心坎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晚 晴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艺苑欣赏
   第17版:时尚消费
   第18版:酒业/资讯
   第19版:魅力家居
   第20版:家居/家装
   第21版:建材家饰
   第22版:时尚/家居
   第23版:食尚/美味
   第24版:聚焦/广告
范蠡、西施与商水秦湘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