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贫困学生
□晚报记者 宋风
近日,西华县一女孩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家庭贫困无力承担高额学费而求助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开来。最终,这名女孩收到许多爱心人士的捐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善款,为这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大家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但记者在采访中却从受助者身上发现一个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因为困境被公开,受助者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愿再提及此事。
“大家的关爱,我牢记在心,感激不尽。但我不想被大家以为我是靠家庭的贫困而博取大家的同情。我也有自尊心,我可以坚强地面对生活。”受助者小丽(化名)说。
其实,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和小丽相似处境的贫困学生进入公众视线。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成为支撑他们完成学业的坚实后盾。可是,如何在保护受助者的隐私、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捐助,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纠结:一次求助引发的伤心
今年19岁的小丽,以优异成绩考上一所石油大学。
小丽的家在西华县一个偏远的农村。4年前,小丽的母亲离家出走。两年前,小丽的父亲因病去世。目前,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她和残疾的弟弟。考虑到小丽一家的实际困难,当地镇委、镇政府多年来从很多方面进行帮助,小丽所在的学校也为她解决了上学费用。在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小丽的班主任还帮她申请了一项国家救助项目。
今年7月底的一天,有关部门到小丽家实地探访后,她的悲惨遭遇通过互联网走进公众视线。一些爱心人士纷纷向小丽伸出援手。短短几天时间,小丽就收到两万多元捐款。
但是,这种被众人关爱的幸福,并未让小丽高兴太久。随着她的事情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她的内心开始纠结起来。
“我埋藏多年的秘密突然被公开,内心十分痛苦。”小丽告诉记者,她原本希望通过老师帮忙,“悄悄”申请一份救助,并未想到会被公布到网上。
自己的遭遇被公众熟知,这让小丽有些措手不及。一连好几天,小丽总是一个人偷偷哭泣。
无奈:不知如何面对大家的爱心
8月7日上午,记者在小丽家采访时,恰巧碰到几位来自郑州市的爱心人士看望她。
记者注意到,在整个慰问过程中,都是小丽的爷爷和姑姑与爱心人士交谈。小丽默默地躲在一边,几乎一言不发。
记者在小丽家中看到,除了一台电视机外,她家里再无一件像样的家用电器。小丽家的厨房阴暗潮湿,摆着几件简单的厨具。与周围漂亮的楼房相比,小丽的家显得很简陋。
“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也有自尊心。”小丽说,这几天很多爱心人士前来探望,让她在感激之余,也有一丝不安。小丽讲,对于好心人的关爱,她从内心深处觉得很温暖、很感动,但她又不愿被人可怜。
“现在,我不知如何是好。人家伸出援手是一片好心,可我也不愿成为一个‘弱者’,我真的很纠结。”小丽无奈地说。
探讨:如何不伤受助者自尊心
每年暑假,都会有一些像小丽一样的准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需要帮助而走进公众视野。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很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传递正能量。这时,受助者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却常常被人忽略。
怎样才能不伤受助者的自尊心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心理学专家李明臣认为,商业机构及其他社会爱心组织,要本着尊重事实、尊重隐私、关爱学生的原则,在注意保护受助者的隐私、尊严和自尊心的前提下,通过合适恰当的形式进行资助。比如,大家可以通过权威慈善机构完成捐助,这样既能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捐资助学氛围,又能较好地保护受助者的隐私和尊严。
“此外,受助者也要摆正心态,不要觉得受助就低人一等。任何人在生命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挫折,寻求和接受帮助很正常,只是要知恩图报,有感恩之心、感念之情,懂得自强不息、回报关爱就行。”李明臣告诉记者。
近几年,一些慈善机构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早在2011年,周口市慈善总会对当年的贫困大学生救助时,就采取了“不集中发放善款、不公布受助者名单”的办法,维护孩子们的尊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改变对贫困学生的救助方式,以免其心理上受到伤害。不能救了大学生的贫,却无意间伤了他们的心。”周口市慈善总会秘书长刘百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