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团队勾勒“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
□晚报记者 王晨 文/图
核心
阅读
周口地处三川交汇之地,多年来,无论周口如何发展变化,在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周师)美术与设计学院景观专业师生眼中,这里始终是激发创新灵感、发挥奇异梦想的地方。怀着对周口的一片赤诚之心,周师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王广成带领学生,以沙颍河中州大道桥以西的湿地公园为创作源泉,设计并制作了“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沙盘,用山丘、小桥、长廊及博物馆、民俗馆等自然、人文美景,向人们勾勒出了一个生态庄园。
王广成关注周口湿地近20年
川汇区河西二板桥周边地势低洼,土壤肥厚松软,沙河、颍河、贾鲁河在此交汇,四季水流不断。自1996年开始,每年夏季王广成都会到这里采风、拍照。
想让周口变得更美一些,是王广成最大的梦想。“川汇区河西二板桥西侧的冲积扇平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被3条天然河流与1条人工河所围合。”王广成一直担忧的是,这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内堤薄弱处汛期易发生洪涝灾害。
经过多年考证和分析,王广成认为,川汇区河西二板桥附近如果变成一片湿地公园,既能抗旱蓄水,又能防涝减灾,还可保护生态系统、改善周边水环境。“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低洼处地下水位离地表只有两米左右,且水质较好,水源稳定,为建设湿地公园提供了必要条件。”
1.梦源
2.梦起
3.追梦
利用湿地改善生态拉动经济
王广成带领学生做毕业设计——“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沙盘的过程中,将人文环境提到了重要位置,他希望我市有关部门能利用现有生态优势,将周口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宜居休闲美丽新城市,这样一来,既能拉动经济发展,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王广成了解到,周口受季风性气候影响较大,夏秋两季雨水丰沛,人工湿地可以分洪、泄洪,减缓河道压力,减少流域内洪涝灾害的发生。建设湿地公园,不仅能净化周边河道,满足上游农业抗旱用水的需要,还能使附近居民远离洪涝威胁。
周口文化灿烂,利用湿地公园来传承和表现文化也极具特色。王广成介绍:“建设湿地公园可以运用中原高山、平湖等景观,结合道家建筑特点,营造出山水环抱、曲径通幽的道教圣地景色,以弘扬老子道教文化。湿地公园建成后,还可通过拓宽、改造部分河道,实现周口湿地湖泊与淮阳龙湖之间的贯通,并将周口关帝庙与淮阳太昊陵连接起来,以促进周口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设计者来自五湖四海
得知毕业课题的设计主题是“为川汇区而设计”的消息后,王广成兴奋不已。同样兴奋的还有他的学生们,武亮亮就是其中之一。武亮亮是洛阳人,是设计制作“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沙盘的总策划。
其实,早在2013年,在王广成的带领下,参与设计制作“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沙盘的学生就曾到川汇区河西二板桥附近,感受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到川汇区河西二板桥附近走了一圈后,武亮亮感觉那里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武亮亮说,他大学4年在周口度过,毕业之前,希望能为周口做点儿什么。为做好毕业设计,大四这一年,武亮亮一有空就去川汇区河西二板桥附近实地调查,到图书馆翻看资料、看地图。
参与设计制作“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沙盘的20多名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互相配合沟通,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常常忙碌到深夜。武亮亮说:“周口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做完美。”
学生和王广成在沙盘前合影
一波三折 湿地沙盘完美呈现
王广成对学生设计制作“三川源国家湿地公园”沙盘的细节要求尤为严格。“沙盘上的一座小桥,我们修改了3天,才被王老师认可。”采访时,武亮亮佯装埋怨。
学生还爆料,为省钱,他们只好在网上购买制作沙盘的工具和物品,但由于初次制作沙盘,他们毫无头绪,不得不先上网参考有关视频,然后利用报纸、背景布、乳胶等一点儿一点儿地堆砌修改。当他们把沙盘展示给王广成看时,王广成眉头紧锁说:“你们把山丘做成了蒙古包,没有一点儿山丘的样子。”王广成让他们重做,并要求他们根据河流的流向、山体堆积后出现的褶皱制作沙盘上的山丘。他们不愿心血付之东流,没有听从王广成的建议。一天,王广成早早来到教室,“狠心”地把沙盘上所有的山丘都扯掉了。看到20多人的辛苦毁于一旦,学生丁玉冲指着沙盘不断质问王广成“沙盘到底哪里做得不好”。王广成没有过多解释,真诚而坚定地说:“我只是要你们做得更好,这是你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沙盘。”
重新制作“山丘”的过程中,为了不让山坡上的草坪显得突兀,学生们买来草粉,挖来泥土,他们先将草粉粘在泥土上,并用啫喱水定型,然后再一点儿一点儿、一层一层铺到沙盘上。
沙盘制作完成后,学生们已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激动。“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这将是我一生难得的回忆,感谢我的指导导师——王广成老师。”丁玉冲动情地说。
4.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