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城事社区
 
 
 
2015年7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皂角树绿夏日长
——树养人 人护树 秋渠这棵树99岁啦

  □晚报记者 郭坤/文 朱海龙/图

  

  树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树养人、人护树,和谐共生。

  三川大地上生长的古树名木,都是有历史和故事的。它们不仅是绿色文物与活的化石,更是历史的记载、灿烂文化的缩影、物种资源丰富的象征,它们见证着周口的繁荣与发展。

  周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市有862株古树名木,其中古树145株、名木717株。

  当然,这已是几年前的数据。“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这是我国有关部门认定古树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也就是说现在,周口应该又会有一些树木被列入“古树”序列。

  “俺乡大寺刘村的那棵皂角树现在应该就能被称为‘古树’。”郸城县秋渠乡的一位读者前不久致电本报记者。

  大寺刘村的这颗皂角树在秋渠乡很有名,在秋渠街上打听到它的位置一点儿也不费劲。但当记者第一眼看到这棵树时,却多少有些失望。为什么?因为它的树干没有想象中的“古树般”雄壮。

  树,同样不可貌相。不是很粗壮的树干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上树疤凸显,大如球、小如珠,形状千奇百怪。树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夏日里绿意盎然。

  这棵树,就像一个精神矍铄的长者,虽无雄壮威武之貌,却有刚劲柔韧之气。

  几位上了岁数的妇女正在这棵树下乘凉,聊着家长里短。她们虽知道这棵树年代久远,但无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岁。

  “我20岁嫁到这个村的时候,这棵树就有好些年了。”今年70岁的朱老太这样说,“听老辈人说,这树是韩文建(音)栽的。有一年发大水,他在旁边黄新庄村后头的水里拔出来的小树苗栽倒这儿。啥时候栽哩,不知道,现在得有100多年了。”

  寻找韩文建已不可能,他早已去世。记者通过热心的村民,找到了他的大儿子,70岁的韩天良(音)。

  韩天良也说不清楚这棵树究竟何时栽下的。“它是棵老树,有好些人出钱买。”韩天良说,“开始有人出4000块,现在有人出2万多了。但是俺家里人都不让卖。”

  “这树有灵性,你敢卖?”朱老太接过韩天良的话茬说,“恁家大儿子经济(音)的腿是咋疼哩。”

  看来,这树还有神奇传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村里要走电线线路,这棵树的一段树枝恰好妨碍走线。韩天良的大儿子韩经济就爬上树,锯断了树枝,之后他的腿就莫名疼了好几年。

  有了这档子事,再有人提买树,韩家人自然是一口回绝。

  其实,让村民对这棵树重视并尊敬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这棵树这么多年给予村民的帮助。

  “以前没有肥皂的时候,村里人都是用这棵树长出来的皂角洗衣服。”朱老太说,“而且,这棵树生的皂角针很有用,谁家刚生产的女人堵了奶,摘下皂角针熬水喝肯定能好。别说周边村子了,就连鹿邑县都有人来摘这棵树的皂角针。多少年了,这棵树只要生皂角针,很快就会被人摘光。”

  “皂角针熬水治堵奶”的说法在村子里可以说是人人知晓,但却无人知道这棵树究竟栽于何时。

  很幸运,记者找到了韩文建的二儿子、韩天良的弟弟韩天富。这位有文化的韩家老人对这棵树的了解远远多于他哥韩天良。

  “民国五年栽的。”今年64岁的韩天富很肯定地说,“不是俺爹栽的,是有人把这棵树的树苗栽到了俺家原来的菜园子里。村里人说俺爹从黄新庄拔下的树苗不是这棵树。”

  民国五年,即1916年。按照韩天富的说法,这棵树距今刚好99年,只差一年便可称之为古树。

  老树发新芽

  结出的皂角

  皂角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广告
   第08版:专题
   第10版:帮您择校
   第11版:国内综览
   第12版:国际综览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艺苑欣赏
   第17版:小记者
   第18版:小记者·市区版
   第19版:小记者·西华版
   第20版:小记者·商水版
我市开出55张消防“大罚单”
皂角树绿夏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