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强汉盛唐”代表着中华民族曾经的繁荣兴盛。作为大唐基业的开拓者,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也是第一个被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君王。唐朝也是名臣辈出的时代,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唐太宗和这些能臣良将携手,共谱了一曲光耀千秋的贞观长歌。
初唐的天空群星灿烂,魏征则是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颗。
《隋唐演义》无异于一场盛大的英雄聚会。一直以为,乱世出英才,隋末的英雄豪杰太多,魏征并不是很出色。误解源于无知,如今读《旧唐书》、《新唐书》,对魏征这位治世的能臣唯有敬重崇拜了!
魏征,唐朝政治家,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纵观魏征的一生,少不得志,大器晚成,犯颜直谏,辅国安邦,一代名臣的生前身后事皆让人唏嘘不已。
魏征年轻时很落魄,但他有大志,好读书,对学问能融会贯通。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已出家为道士的魏征先后跟从元宝藏、李密,虽是满腹经纶,却未得重用。王世充进攻洛口时,魏征献计于李密的长史郑颋。原本是退兵的良策,却被郑颋认为是老生常谈,魏征一怒之下不辞而别。魏征随李密降唐后,他去黎阳劝降李密的部将李勣,不幸为窦建德所得,窦建德兵败后,他又被李建成任为太子洗马。虽为旷世奇才,声名远扬,可是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人却没有给魏征施展才华的机会。
李世民为大唐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唐高祖李渊失信于他,既未如约立他为太子,亦未能妥善处理诸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但魏征并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因为他敢于直言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青睐,他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或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天早已注定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一世君臣的缘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这一年,魏征已47岁。
虽然大器晚成的魏征辅佐唐太宗只有短短17年的时间,但是17年也足以成就这对明君贤臣。作为谏臣,凡是魏征认为正确的意见,必是当面直谏,一谏到底,直到最后唐太宗接受他的意见。一个犯颜直谏,一个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尽管有时候在朝堂上争论很激烈,君臣二人互不退让,到最后唐太宗也总是能够接受魏征的谏言。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谏二百余事,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魏征的谏言中,《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最为著名,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经历隋朝末年的乱世,魏征主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国家,迅速实现从大乱到大治;在法律思想上,魏征主张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明德慎罚”、“惟刑之恤”,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刑罚的根本在于劝善惩恶。唐太宗完全接受了魏征的意见。不过是两三年的时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太平,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直以为这样的盛世只会出现在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想不到“贞观之治”竟是盛世如歌,也只能让后人感慨万千了。
魏征不做忠臣,只做良臣,他劝唐太宗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以仁义行事,亲贤臣远小人等等,无不受到唐太宗的采纳。从国家大事到生活小节,从治国安邦到修身养德,他的谏言无处不在。他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让唐太宗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得以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闻过能改则是唐太宗最大的长处和优点。唐太宗李世民在宴请群臣时曾说,贞观以前,房玄龄随其平定天下,奔波于乱世;贞观之后,进忠言纠正其过错,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心中,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极力使自己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上魏征。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命令工匠用给自己建造宫殿的材料为魏征的房屋修建正室,多次去探望他,并准备将衡山公主嫁给他的长子叔玉。魏征生前极尽荣光,死后亦是极尽哀荣。失去魏征,唐太宗在朝堂上悲痛叹息:“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对魏征思念不已,时常去凌烟阁观看魏征的画像,赋诗哀悼。但是有人因此嫉妒魏征,百般诽谤。太宗偏信,便取消了衡山公主与叔玉的婚事,推倒了自己书写的魏征的墓碑,魏征家族逐渐衰落。后唐太宗攻打辽东,班师后心中不快,想起魏征,又把他的碑立起来,对他的礼遇增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唐太宗有负魏征,但他与魏征之间的君臣佳话仍为后世津津乐道。
魏征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杰出的史学家。他博学多才,文采飞扬,曾主持编写五代史,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另有《次礼记》20卷,和虞世南、褚遂良等合编的《群书治要》50卷。
魏征,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盛世名相光耀贞观,清、正、廉、直堪为后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