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2015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丘曲艺贴上“国字号”标签
沈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时为项国都城,战国时曾为楚之别都,隋朝时开始设县,有着1400余年的历史。境内的乳香台、冢子湖、青固堆 、东冢等均为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 随着沈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富而思文,富而兴艺。沈丘民间艺术繁荣,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年画创�

  政府搭台  加大投入

  曲种多样   不断创新积极参赛   屡创佳绩

  沈丘曲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渊源流长。自明末清初以来,沈丘境内流传的曲艺形式有道情、评书、沙河大鼓、小铙、坠子等;新中国成立后又传入了快板书、山东快书、相声、琴书等形式。据记载:20世纪40年代初,小铙在沈丘较为盛行,艺人李元星、孟广兴、侯元兴、程水堂等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出现了谢元荣、韩小红、李明珠等女艺人。这些艺人有的唱腔奔放有力,有的唱腔婉转抒情,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建国后,沈丘曲艺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这里走出了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国家一级演员、周口豫剧团团长肖秀莲,国家一级作曲李道畅,国家一级编剧李笃学等全国知名艺术人才。沈丘曲艺艺术人才辈出的原因:一是,曲艺活动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二是,各届党委政府重视曲艺发展。

  

  

  

  政府搭台  加大投入

  

  

  1950年4月18日,县文化馆第一次召开曲艺人员会议。1951年,沈丘曲艺艺人代表首次参加了淮阳专区文化局在淮阳召开的全区曲艺人员诉苦大会。1952年,沈丘成立了曲艺小组。1956年,沈丘曲艺小组改为曲艺队。1960年,沈丘正式成立了曲艺协会。1965年夏,沈丘成立第一个文化工作队(又名轻骑队)。1975年,县文教局成立了文工队,开始下乡演出曲艺节目。1978年,沈丘正式建立曲艺协会。

  1949年,在槐店西门里三官庙旧址,兴建了县城内第一座戏院(既沈丘县人民影剧院)。这里既能演戏曲,又能演曲艺。1953年,县工商联对槐店西门里的戏院进行翻新,自此命名为人民剧院,并接待曲艺演出。1957年,县财政拨款建造沈丘第一座曲艺厅,土墙草顶,内设座位500个,常年有本县艺人和外地艺人在此演出。1958年,石槽、白集、新安集3个公社建造了人民会场,兼作剧院。这里有时会有演出,后来改为影剧院。1960年,中心街路北的曲艺厅进行了翻修,由原来的土墙草顶更换为砖木结构。1964年、1976年,县财政局分别拨款17万元、30万元,重新设计人民剧院,剧院长期有曲艺演出。1985年,沈丘县城老城新建能容纳600多人的曲艺厅投入使用。

  

  曲种多样   不断创新

  

  1955年,赴朝鲜慰问团曲艺演员张锦增转业回到家乡,为沈丘带来了山东快书。1958年,张锦增与李志民在沈丘开始说相声、山东快书。1955年,文化馆从山东省曹县请来一位说唱琴书的老艺人教曲艺队学员学唱琴书。1976年,文工队全体女演员到南阳地区方城县曲艺队学习大调曲、河南坠子、三弦书、琴书、京东大鼓等,全体男演员到洛阳学习了大鼓《刀对鞘》等节目。1985年,安徽艺人孙世杰来沈丘白集演出,赵清中曾向其学习琴书,从此琴书这一说唱艺术在沈丘县安了家。

  1969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到沈丘,在人民剧院演出。1985年,商水曲艺队书状元、著名青年坠子演员杜平在沈丘人民电影院、东风影剧院等剧场演出。1986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沈丘青年影剧场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1986年,河南省曲艺学校曲艺班在沈丘东风影剧院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87年,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在沈丘青年影剧场演出。

  

  

  积极参赛   屡创佳绩

  

  

  1952年,淮阳专区召开全区曲艺人员代表会议,王继法代表沈丘曲艺人员编演了有关抗美援朝内容的曲艺小段《李大娘劝子参军》,当时被广播站播放。1964年,传统剧目禁演,曲艺人员开始学唱现代节目。他们自编的节目《王大娘写信》、《二刚填井水》参加商丘地区组织的曲艺汇演,获得创作和演出二等奖;《肖飞买药》也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1976年,文工队参加周口地区文艺汇演,演出的节目《歌唱公社新气象》获地区创新奖。1980年,李凡荣的中篇鼓书《执法如山》参加周口地区汇演,获创作奖;季秀英的坠子《自卫反击战打得好》,获演出奖。1982年,周口地区青年曲艺演员汇演。沈丘代表队表演了相声、快书、坠子、评书。其中,演员表演的自编战鼓书《春风送暖》,获得演出奖,并受到著名曲艺专家赵峥的表扬。同时,代表队荣获全区精神文明奖第一名。

  1988年1月,沈丘县文联、县文化局、县文化馆、县曲艺家协会联合在文化馆举行曲艺大奖赛,参赛人员38人,赛期3天,共评出一等奖两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青年演员王宗芳、赵亮获一等奖。1988年8月,《沈丘曲艺志》完成,此书共141页,分曲种、曲目、音乐、表演、机构、演示场所、演出习俗、轶闻传说等8章,书中保留了沈丘曲艺的大量资料。1981年,县文化馆的徐诚、宋郭斌把老艺人戚明堂演唱的长篇书《忠英烈》(又名《洪尚玉》)录音后,进行整理,并报送地区群艺馆。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收入显著增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趋于多样化。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人们对影视剧、流行歌曲过度消费,反而怀念传统的曲艺艺术。因此,曲艺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满足群众的需要,很多老艺人重返舞台。

  一、不断拓宽阵地

  沈丘存在着“有庙会必有书会”的传统,因此庙会成了曲艺演出最常见的场所。比较有名的书会有:三月三小顶寺书会、九月九华佗寺书会、周营乡寺书会、北城九龙寺书会等。就全县范围来说,几乎是周周有书会,天天有演出。每年农历三月初二至初四,沈丘文联、北京翰高集团、沈丘曲艺家协会、中华槐园管理处都会在中华槐园举办“三月三槐园书会”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沈丘和附近县市的近百名说书艺人积极参与。

  在县文联领导下的县曲艺家协会是沈丘曲艺的主力军。2013年召开的沈丘县曲艺家协会换届工作会,选举出第三届曲艺家协会领导机构,成立了文艺轻骑演出队、老干部艺术团、木兰艺术团、青年说唱团等。大部分乡镇都有曲艺协会。个体曲艺团体,如春阳艺术团、国旗艺术团等数十家曲艺团体,长期活跃于基层,为群众演出。

  传统的曲艺演出场所多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村间场地、茶社剧场等。沈丘曲艺除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外,县委、县政府还为县曲艺家协会提供了:县体育馆、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中华槐园曲艺场等多处固定的演出场所。

  二、不断创新剧目

  县曲艺家协会、文艺轻骑演出队、老干部艺术团、木兰艺术团、青年说唱团等艺术团体走农村、下企业、进学校、入社区,足迹踏遍全县各乡镇。演出团体坚持经常性的演出,保持每周每人至少演出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演出的场次不断增加,产生了经济效益。沈丘曲艺在社会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省、市新闻媒体的关注,省、市电视台近几年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

  县曲艺家协会的骨干成员走农村、下企业、进学校、入社区足迹踏遍全县各乡镇,自编自演了一系列歌颂新农村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工农业发展新面貌等的当代新剧目。例如,王振山新编的唱段:《歌唱中国梦》、《歌唱沈丘新县城》、《富民政策就是好》等,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实施助威呐喊,很受群众欢迎。

  三、不断加大保护力度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县职教中心设立曲艺学习班,聘请老艺人前来授课,使曲艺的传承与时代接轨,更加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经常性的商业演出是曲艺生存的基础,由于近年的市场需求,商业演出频繁,经济效益可观,因此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学习曲艺。请老艺人教授徒弟,并以老带少,传承下去,这也是曲艺传承的一贯做法。县文联要求每位老艺人至少带5名徒弟,徒弟保持每周每人至少演出一次,每次不少于10小时,并为他们提供道具、演出服装和生活补助等。

  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局的积极推动和帮助下,县曲艺家协会选择特有的曲艺门类进行整理、建立保护方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1年小铙被宣布为沈丘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子友为代表性传人;2013年沙河大鼓被宣布为沈丘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振山为代表性传人。如今,工作人员在不断完善资料、深度发掘,申报更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丘曲艺家协会组织会员在1997年、2000年 、2003年、2008年先后多次参加宝丰马街书会,2012年应邀参加安徽省界首市书会,2013年参加沈丘槐园“三月三书会” 等,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水平。发扬本地人才优势,县曲艺家协会经常邀请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国家一级演员周口豫剧团团长肖秀莲指导唱腔、演出,国家一级作曲李道畅指导曲子的编排,国家一级编剧李笃学指导新曲目的创作。

  沈丘曲艺家协会很注重收集、整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剧目。先后整理了传统曲目:《仲英烈》、《张廷秀私访》、《刘庸坐南京》等;历史曲目:《太原府》、《执法如山》等;新中国成立后创新曲目:《二刚填井》等。他们将收集到的剧目形成文字,录制演出实况录像,利用现代的技术将传统艺术保护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县文联的协调下,县财政在资金紧张,消减一般性开支的情况下,每年给曲艺家协会5万元,保障协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曲艺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在豫东皖西是唯一的。

  晚报记者    朱保彰      通讯员  迟驰 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要 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第08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文娱/体育
   第14版:长篇小说连载
   第15版:百姓写手
   第16版:广 告
   第17版:楼市家居
   第18版:楼市动态
   第19版:楼市/深读
   第20版:楼市/广告
   第21版:魅力/家居
   第22版:家电/关注
   第23版:家居/生活
   第24版:广告
沈丘曲艺贴上“国字号”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