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
从分布情况看,移民到周家口后多是沿河居住。如今周口市区中州大道沙颍河桥南头枝繁叶茂的老槐树被人们称为“老槐爷”,已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十多年前,老槐树被政府保护起来,并被列入周口市“古树名木”目录。原中州路开通之前,老槐树所处的位置是过去“新胜街”居民大杂院,据说该树的主人也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的。这户康姓人家怀念家乡,种下了从洪洞县大槐树下捡来的树种,几百年来,大槐树几经枯死,但每次根部还会再发芽。从新发的嫩芽长成合抱之木,这棵树又经历了百年的历史。现在大槐树的神态就像一位翘首仰望西北方向的老人,那是他家乡的方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会有虔诚的香客在老槐树下烧香敬神。
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沙颍河南岸商水所辖子午街(现川汇区老街)北头成墟集,与北岸永宁集对应成市,两岸因河阻隔,物资交流不便,始有一周姓船户冲子午街北口辟一渡口,往返摆渡运送行人和货物。由于周家为人忠厚,服务热情周到,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这一渡口因而得名周家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这户周姓人家就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沙颍河畔的周国昌一家。
在豫东,流传着“打锅牛”的传说。相传,牛氏始祖名川,祖籍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村人。明朝初年,其带领三子牛洪、牛弼、牛超迁往河南。迁移时,三子不能同迁一个地方,他们的父亲把携带的一口铁锅打破,分为三部分,以便日后相认。锅沿给老大,锅邦(音)给老二,锅底给老三,三兄弟即为牛氏三祖。牛氏三祖后来各生六子,牛氏移民的《十八祖去向歌》说道:“楷济源,炳洛阳,固始有来,鹿邑抗,捷居郑州地,栓在西华乡;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频居宛,秦居夏邑地,堡在乾州安;雕温邑,于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樊居太康地,迁在冠县东。”说明了牛氏迁移的18孩子的去处。后世本家牛氏若相见,就会问:“打锅不打锅?”若回答:“打锅。”就为本家。若回答:“不打锅。”即为旁支牛家。
移民让中原地区流传下来一些习俗。如双臂向后交叉握着,称“背绑着手”。河南人喜欢双臂向后交叉握着,然后外面披一件上衣。据称,明洪武初年,山西往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移民时,移民哭哭啼啼上路,有的不愿离开家园,中途返回。官府害怕移民逃跑,采取了强硬措施,把每人的双手都背着用绳子绑起来,然后串在一起押解上路,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双臂背绑着,这一动作称为“背绑着手”,也叫“被绑着手”。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群众常把大小便叫作“解手”,从字义上讲,“解手”两字与大小便毫无关系。但是移民后裔有个解释: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有人要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给我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官兵就明白了。此后,“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据传,官兵强迫移民在大槐树下登记,发凭照川资,每登记一人就让其脱掉鞋子,用刀在其小脚趾上划个记号,以防其逃跑。后来,被刀划的脚趾又长出小脚趾甲。传至今日,移民后裔的脚趾甲仍是复形的。这一点虽然从科学上解释不通,但历来传说“长复形小脚趾甲的都是移民后裔”。事实上,当时山西人都是复形小脚趾甲,至今仍是如此,而长江流域的人却不是。
栽槐树表达了移民对家乡的思念。为记住家乡,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带了一些槐树种子,在新居住地种下,以寄托对家乡的怀念。周家口人习惯栽槐树,过去,房前屋后、道路两旁,人们都喜欢栽上槐树,有一条街道还被命名为国槐街。现在,周口市区百年以上的老槐树就有十多棵,时间长的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之所以会如此,一是这种树易生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记住“乡愁”。“槐”与“怀”谐音,也是思念的意思。周口市树选择国槐也与此有关。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民谣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辈辈相传。从山西移出民众的后裔已遍及全国,“大槐树”这一名词流传神州大地。明洪武年间,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这一事实已被认定,据《洪洞县志》记载:县城北郊贾村西侧有座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来往不绝。在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树上的老鸹窝星罗棋布……明初移民时,朝廷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启程时,移民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很远,仍频频回首,但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鸹窝,老年人眼含热泪指着树对孩子说:“别忘了,那儿就是咱们的老家!”几百年来,这个故事代代相传,也就有了“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之说。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洪水冲毁,幸而在古大槐树东侧同根孳生出了第二代槐树。第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折断,后来政府拨款对树进行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几道铁箍固定,重新树立起来,作为移民的见证。如今,第二代槐树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槐树,枝叶茂盛,茁壮成长,真是“嘉树延年,代代相接”。上世纪80年代,洪洞县政府拨款在这里建起了大槐树公园,寻根问祖的游人络绎不绝,游客、知名人士在此题诗、题词数百首,以作留念。著名书画家张仃在这里写下了“寻根”两个大隶字,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以流畅的草书题诗:“幼时祖训常记怀,前代晋人入蓬莱,有幸今朝访尧地,大槐树下寻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