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蕾切尔·卡逊夫人曾经在其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中国自古代起便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随着工业的深入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改造也在逐日增大。终于,我们还是遗失了初心,越过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底线。不可一世的我们开始疯狂地索取、掠夺,使得原本丰富的环境资源,因为人类贪婪的欲望及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变得日益匮乏。
但是,我们应谨记,人类并不是万事万物的主人,其他生物和我们一样,均享有生活在地球上的权力,而我们,无权剥夺。只有怀抱这样一颗谦恭自知之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弥补以往对自然造成的伤害。
河南是一个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份,其中洛阳被定义为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城市,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同样在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不少环境隐患。
目前很多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几乎均与经济发展相关联。这说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始终抱存“先污染后治理”的心态。要做好环保工作,首要任务便是转变人们的观念。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总是很容易被忽视,毕竟,相较于眼前诱人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的投入太大,而短期内又难以获得较为显著的利益,所以很多企业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一点。但是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却会引发巨大的环境问题。比如近年来,很多城市水体的氨氮浓度、化学需氧量等达标情况不容乐观,水质恶化,工业废气排放量有增无减。这不但导致了水环境、空气环境质量问题,还会对城市的整体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此外,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一直忙于拓展城市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筹备新的建造计划,这同样也加重了环境负担。要想改善这一情况,我认为应该在规划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任何城市的建设和改造,均应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巴西在修建伊泰普水电站时,由于未能做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导致之后几年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在修建三峡水电站时,就吸取了巴西的教训,认真审查具体的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地施工,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很多环保工程都流于表面,未能实际地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些环保机构应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加大执行力度,如定期对相关企业进行检查,组织人员培训等,真正地落实相关政策。
当然,环境保护历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环保的洪流,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不要让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论题和没有实际意义的口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城市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可以尝试接受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出行时尽量选择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尾气的排放;生活中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做到人走灯灭;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投放,保持城市的干净整洁。之后我们便会发现,虽然只是不经意间的小举动,却能推动环保事业的大发展。
人类文明发展已逾数千年,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占用资源,改造环境。古人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时至今日,我们应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找寻这一遗失的初心。唯有抱持初心,我们才能长久地、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邵帅 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