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文化·旧闻
 
 
 
2017年2月3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歌创新靠“草根”

  [第六讲]  三曹:邺下文人的领军人物 (上)

  ■邹文生

  从东汉中叶至汉献帝建安(196年-219年)时代,乐府诗创作进入“文人化”阶段。这时期虽然有不少民间谣谚,但文人创作的比重加大,是我国文人乐府的全盛时期。其原因之一是:曹魏时期政府没有设乐府机构,民歌来源根本上断绝。这不但增强了文人学士创作的责任感,也为他们留下了广阔驰骋的自由天地。更重要的是执政者“三曹父子”(曹操、曹丕和曹植)皆是当时的作诗高手,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的那样:“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词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在曹氏父子三人的引领下,邺下文人皆是“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魏武纪》)这个时期的文人乐府,主要是“借古题以写时事”,语言上也改变了汉代乐府古朴浑厚的传统诗风,逐渐形成了瞻丽工致的时代风尚。这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指出的:“子建《名都》、《美女》、《白马》诸篇,辞极瞻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西汉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

  

  “建安”是东汉时汉献帝刘协(196年-219年)的年号。中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则通常从黄巾起义(184年)算起,到魏明帝景初末年(239年)为止,前后共计50多年时间。

  最早完整地提出“建安风骨”一词的是宋代人严羽《沧浪诗话》。所谓 “建安风骨”,它鲜明而准确地体现了“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这就是:第一,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第二,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质言之,“建安风骨”之特色可用“慷慨悲凉”四个字来概括。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在这一讲中,先给大家介绍“三曹”:一代枭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

  关于他们父子三人的生平及业绩简述如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建安元年,曹操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部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经学造诣颇深,并精通书法、音乐和围棋,可谓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曹操诗作今存22首,全是乐府诗。其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开创了我国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丕:现存诗40余首,其诗有文士之气。曹丕的诗以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乱世之人的内心世界,颇得《古诗十九首》之风致。其代表作《燕歌行》首创了七言歌行体,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曹植:字子建。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也最大。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一度受到父亲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曹植屡受迫害,数次改封地,动辄获咎。曹植名义上是王侯,而行动却不得自由,如同囚徒一般。他存诗90余首,其前期诗作主要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代表作有《白马篇》等。后期作品则主要抒写在政治迫害下的离别之悲、忧生之嗟和悼亡之恨,风格转向悲愤哀怨,其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

  

  作品选讲: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01.忧思:深藏着的心事。02.杜康:相传是我国最早发明酿酒术的人,这里用以代指酒。03.青衿:周朝时学子的服装。在这首诗里代指学子,是指有智谋、有才干的人。衿:衣领。04.掇:同辍,停止,断绝。05.枉用:屈驾。存:存问。06.匝:周。07.厌:满足。08.吐哺: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周公曾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世家》中也记载有与此大致相同的文字。这里曹操显然是以周公自命。

  

  [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首诗的前八句,描写诗人曹操在宴会上对酒高歌,感叹人生苦短,好像是流露应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情绪,其实不然。曹操所感叹的是战争频繁,大业未成,因而所产生的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八句有六句出于《诗经》,诗人曹操借《诗经》中的故事,表现自己求贤而不得的沉吟忧患,以及得贤才时“鼓瑟吹笙”的衷心欢迎。

  接下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仰望明月在天忽发奇想:什么时候才能把它采摘下来呢?其实这里是以明月喻贤才,以得明月比喻贤才来投奔自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但是,贤才却像明月一样,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诗人又忧心重重了。“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四句寄寓了诗人的极大希望,这就是:贤士们不管山高路远,都会来到自己身边;与自己两相投缘,同自己一起喝酒饮宴,高谈阔论,那该有多么快慰呀!以上八句,写诗人曹操高歌之中忽忧忽喜,感情变幻不定,但无论是忧是喜,始终围绕着主题,那就是贤才们是否来投奔自己,借以抒发诗人曹操广纳天下有识之士的愿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曹操抬头望见月朗星稀,感情又起了变化,使他想到了自己当年大业初创之时无可依靠的艰难局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本诗的结尾四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曹操在诗中先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作比,希望贤才们都能投奔自己这个明主,共创伟业。接着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结尾,勉励自己像周公一样励精图治,开创天下归心之大好局面。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是乐府古题,古辞已逸。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刘备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一轮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至酣处,曹操取槊立于船头,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于此景,横槊赋诗,吟唱出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曹操借《短歌行》这个乐府诗题抒写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求才若渴的思想感情。本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曹操深得《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精髓,将慷慨悲凉之情,贯穿于纯正质朴的语言之中。这首《短歌行》意境深远而优美,风格别致而多姿,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短歌行》。曹操的《短歌行》的确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它格调激昂,立意深远;气势雄浑,音韵和谐;感情真挚,富于变化;多用比兴手法,数次引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曹操求贤若渴的这一主题。我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后经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已是家喻户晓了。

  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这首不足百字的《短歌行》,却让他毁誉各半!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往今来能使后人分化为针锋相对两大阵营的“挺曹派”和“倒曹派”之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首《短歌行》。

  先举几个例子吧:

  晚唐诗人皮日休《七爱诗》云:“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诗人皮日休虽然没有说明他是根据什么把曹操当作“仁爱”的代表人物,但揣摩其中语意,似乎与曹操《短歌行》有关。

  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一说:曹操《短歌行》两首,其中第二首“首言西伯,次齐桓,又次言晋文,则终篇皆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之意,而犹以‘尊王攘寇,臣节不坠’为盛德。噫!孟德之心,不待分香卖履而后见矣”。

  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古诗归》卷七中品评曹操诗歌,取曹操的四句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作为评语,称赞曰:“此老诗中有霸气而不必其王,有菩萨气而不必其佛”。在品评《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两句诗时还说:“人知曹公惨刻,不知大英雄以厚道为意气”。

  以上是“挺曹派”阵营里人的看法。

  

  “倒曹派”阵营里的人很多,不可一一列举,举几个突出的例子:

  唐代人吴兢认为曹操《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见《乐府古题要解》)

  明代人罗贯中《三国演义》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为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惨败之结局。

  宋代理学家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里说:“曹操作诗必说周公,如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又说:“如曹操虽作酒令,亦说从周公上去,可见是贼。若曹丕,但说饮酒。”

  宋代诗人兼诗论家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则举出《短歌行》“山不厌高”等诗句,认为曹操“以周公自拟,是大谬不然”。

  诗人刘履《选诗补注》卷二中则说:“‘周公吐哺’,为王室致士,若操之致士,特为倾汉计也。”

  明代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说:“魏武帝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既以周公自任,又曰:‘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老瞒如此欺人。”

  清代人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说:“《短歌行》,孟德于功业未建之日,当宴饮而作此歌。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卷六则认为:曹操《短歌行》“不言文王周公,便言齐桓、晋文;不言唐尧、虞舜,便言许由、伯夷”,处心积虑,为的是他儿子曹丕日后篡汉方便。但他又说,“诗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为延揽英雄以图天下”。

  

  好啦,类似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就到此为止吧!

  令人纳闷的是:同样是这几句诗,有人却读出仁义忠厚,有人却读出篡位谋反,其差别之大,的确是古今罕见!耐人寻味的是“挺曹派”和“倒曹派”两派,都承认曹操《短歌行》写得的确好!表面上看,“倒曹派”似乎有不“因人废诗”之美德,但“倒曹派”诋毁曹操人品的言论,除了《短歌行》这首诗外,从没有提供出新的证据。这不得不令人怀疑,这都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所传递的“拥刘反曹”、“维护正统”的思想造成的。

  大家知道,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明显有别于偏重史实的陈寿的《三国志》,这有其客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正统思想”,蕴藉丰富,并籍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感情强烈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效应和社会影响,这个事实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承认的。

  西方“莎学”有句熟语,曰:“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国“红学”仿造一句,曰:“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林黛玉!”大家知道,文艺审美学中有句名言叫“形象大于思维”,从审美本体而言,文学艺术的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并不在乎别人说长道短,但作品本身是不能自我欣赏的,其价值必须通过阅读和评论来体现。为什么“形象大于思维”呢?那是古往今来众多读者和评论家长期欣赏和炒作的结果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新春走基层
   第04版:新春走基层
   第05版:新春走基层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文化周口
   第08版:小憩驿站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文化·旧闻
   第16版:公 益
15
诗歌创新靠“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