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生
潘岳(247-300年),又名潘安,字安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省中牟县大潘庄,西晋著名文学家。他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人“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为世人所不齿。其诗歌感情细腻,最大特色是“情”,将“多愁善感”融入诗中,故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代表作有《悼亡诗》及《哀辞》《秋兴赋》《闲居赋》《沧海赋》《狭室赋》《怀旧赋》等。
诗人潘岳容貌秀丽,“粉丝”众多。《语林》云:“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世说新语》说:“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左思)绝丑,亦复效(潘)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潘岳的“颜值”的确很高,他既是美男子,又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潘岳与妻子杨氏在十二岁时订婚,相爱终身,世有“潘杨之好”之美誉。妻子杨氏亡故后,终老不娶,的确是女性心目中最完美的夫君(情人)形象。由于潘岳乳名“檀郎”、“檀奴”,后世遂以“檀郎”、“檀奴”为“夫君”、“情郎”和“心上人”的代名词。杨氏辞世,潘岳写《悼亡诗》三首,情谊真挚,缠绵无尽,历代被推为第一,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悼亡题材之先河。潘岳《悼亡诗》共三首,这里以第一首为例,以飨读者。
悼亡诗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注释]
01.荏苒:逐渐。谢:去。流易:消逝、变换。“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两句的意思是,冬春寒暑,节序变易,说明时间已过去一年。我国古代礼制,妻子去世丈夫要服丧一年。故曰此诗应作于潘岳妻死后一周年。02.之子:那个人,指妻子。穷泉:深泉,指地下。重壤:层层土壤。意思是说:妻子死了,埋在地下,永久和生人隔绝了。03.私怀:私心,指悼念亡妻的心情。04.淹留:久留,指滞留在家不赴任。05.僶俛(mǐn miǎn):勉力。朝命:朝廷的命令。初役:原任官职。06.帏屏:帐帏和屏风。髣髴:仿佛,相似的形影。无髣髴:帏屏之间连亡妻的仿佛形影也见不到。07.翰墨:笔墨。意思是说只有生前的墨迹尚存。08.怅恍:恍忽。如或存:好像还活着。09.回惶:惶恐。忡(chōng):忧。惕:惧。“回惶忡惊惕”五个字,表现诗人怀念亡妻的四种情绪。10.翰林:鸟栖之林,与下句“游川”相对。比目:鱼名,成双即行,单只不行。析:一作拆,分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四句,是说妻子死后自己的处境就像双栖鸟成了单只,比目鱼被分开一样。11.寝息:睡觉休息。意思是说睡眠也不能忘怀。盈积:众多的样子。意思是说忧伤越积越多。12.庶几:但愿。表示希望。13.缶:瓦盆,古时一种打击乐器。《庄子·至乐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赏析]
本诗是诗人潘岳悼念亡妻杨氏之作。《悼亡诗》共有三首,这里的第一首尤为有名,传诵千古。
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婚后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这首《悼亡诗》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杨氏死后一周年,即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何焯《义门读书记》上说:“(潘)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本诗的内容考察,何焯的推论是可以相信的。
这首《悼亡诗》,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简析如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这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时的心情。
开头“荏苒”四句,点明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人说,时光流逝,爱妻离开人世已经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他们永远隔绝了。接下来“私怀”四句,写诗人即将离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动。就个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来说,诗人十分愿意继续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务在身,朝廷不会依从,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说,人已死了,就是再继续留在家中,也是没有用的。这里提出了“留”与“不留”的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勉强遵从朝廷的命令,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这八句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
诗人看到住宅,自然就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会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着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早已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这里“流芳”、“遗挂”二语,注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流芳”是指杨氏的化妆用品,“遗挂”是指杨氏的遗像,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猜测,是缺乏根据的。余冠英先生说:“‘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亡妻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余芳。”(见《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先生的说法比较可信。“回惶忡惊惕”句,意思是由惶惑不安转而感到惊惧。“回”一作“周”。清人吴淇说:“此诗‘周惶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惶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吴淇的剖析细腻入微,有理有据,值得点赞!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这十句是本诗的第三部分,写诗人潘岳丧偶的孤独和悲哀。
“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上只一侧有眼睛,必须与眼睛生在另一侧的比目鱼并游。不论“翰林鸟”,还是“比目鱼”,都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合好的。“一朝只”、“中路析”,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冬去春来,寒暑流易;爱妻去世,已逾周年。又到了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霤点点滴滴,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难以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击缶”的办法。缶,瓦盆,一种古代乐器。“庄周击缶”的典故是: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周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丧。见庄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妻子死了,不哭也罢,竟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庄周说:妻子刚死时,很是悲伤。后来想想,人本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这正如四季循环一样,就不必要悲伤了。(见《庄子·至乐篇》)诗中写道,潘岳也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来去忧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综上所述,潘岳《悼亡诗》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富于感情。清代人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既肯定了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作繁冗,缺乏“含蕴不尽之妙”。清代人沈德潜对潘岳的诗歌评价也不高,但认为他的《悼亡诗》“其情自深”,感情深沉,颇为感人!(见《古诗源》卷七)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便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也不能用来悼念其他死者了,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延伸阅读]
唐代大诗人元稹在妻子韦丛去世后,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诗人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元稹与韦丛成婚,韦丛年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非常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婚后七年,元稹担任监察御史时,韦丛不幸病故,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开头两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妻子韦丛,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情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央求,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还死乞白赖地缠着她买酒,她于是拔下头上的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中间四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韦丛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中间四句都采用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元稹对亡妻韦丛的赞叹与怀念之深情。末尾两句,仿佛诗人元稹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说道:如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用“复”这个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末尾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遣悲怀》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诗人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自己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亡妻韦丛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昔日身边的婢仆,就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诗人元稹就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尾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脚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难免,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则更加悲哀。末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从上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诗人元稹自身的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遣悲怀》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二字总括上面两首,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元稹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却终生无子。邓攸心地如此善良自己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啊!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意义,这等于白费笔墨。诗人元稹以邓攸、潘岳自喻,是在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了自己“无子”和“丧妻”的双重深沉悲哀。接着,诗人从绝望中转向希望,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做夫妻。但诗人冷静思量之后,知道这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是难以指望的,因而使人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是永远无法补偿了!至此,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的诗人元稹,最后被逼想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这就是:“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元稹仿佛在对亡妻韦丛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想着你,要以“终夜长开眼”(不眠)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这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啊!
清代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语见《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赞誉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的话,言简意赅,的确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