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2017年6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春泉:化作英魂守边陲
  王春泉(志愿者赵进从国家档案馆查阅出来的资料图片)
  王春泉的妹妹拿着哥哥的照片

  □晚报记者 宋风 文/图

  80年前,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那一年,太康县青年王春泉怀着一腔热血,告别父母和当时已经怀孕的妻子,加入抗战军队。与无数抗战先烈一样,王春泉未能活着返回故乡,80年前与家人的告别成了永别。 

  近日,在云南省施甸县一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人们发现了王春泉的墓碑和遗骸。这位埋葬在异乡的周口籍军人身上发生过什么故事?连日来,记者通过走访、查阅资料,试图还原他的形象。

  探访王三宅村 确认逝者身份

  墓志铭显示,王春泉是太康县王三宅村人。6月22日下午,根据这一线索,记者前去寻访王春泉故居。下了高速,沿国道行驶不远,记者就进入通往王三宅村的乡道。乡间道路虽然路面不宽,却很平整,若想在途中体会80年前的王春泉从这里走出村子奔赴疆场的凌云壮志,已不可能。

  在王三宅村的村口,几位村民正在路边晒麦子。记者上前打听,一位老人说:“你说的这个人是我们村的王在沼,日本人来的时候他出去打仗,当了大官,后来牺牲了,就埋在大南面(意指云南)。村里有许多老人知道这个事。”随后,老人为记者指出了王家老宅的方向。 

  村民口中的王在沼是不是王春泉?带着疑惑,记者来到王家老宅。 

  说是老宅,其实原先的房屋早已不在,如今这里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里有3间瓦房,住着王在沼的小侄子一家。村里有许多两层楼房,王家小院在村里并不显眼。唯一与众不同之处是,一般农家小院里种的是蔬菜和果树,而这个小院屋子的东南角,却种有一小片竹林。

  竹,常被古人用来形容刚直不阿,有气节。 

  见到记者来访,王在沼的大侄子王锦畅夫妇和二侄媳、三侄媳都聚在院子里。找到王家人,记者首先要消除之前的疑惑。王锦畅的妻子陈成芳告诉记者,王在沼是大伯在家时用的名字,后来考进黄埔军校,就改名叫王春泉。这一点,记者后来通过长期为抗战老兵提供帮助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豫东志愿者负责人赵进得到证实。

  赵进告诉记者,在云南方面的志愿者发现王春泉遗骸的第二天,为了证实王春泉的身份,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姚遥、联络员余路,以及太康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等寻访了村里许多老人,并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指引下,找到王氏族谱进行对照,证实王在沼的条件与王春泉的碑文吻合。“我们可以确定王在沼就是王春泉。”赵进说。

  少年努力修学 中年服务国家

  陈成芳今年72岁。王春泉的妻子朱氏生前一直和陈成芳保持着往来。从朱氏口中,陈成芳听说了一些关于王春泉的事情。

  王春泉生于1916年,自幼读书,成年后身材魁梧,但皮肤白皙,为人礼貌,言谈举止透着一股书生气。在王家,记者见到了由赵进提供的王春泉身着戎装的照片。

  “在大伯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爷爷和族里同辈老人吵架,他听说后,瞒着爷爷去对方家里下跪替爷爷认错,劝对方不要再生他爷爷的气。”陈成芳说,大伯的这一举动后来被自家人发现,家人一度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让人很没面子。 

  王春泉读过书,是村里算盘打得最好的一个。在离开家乡前,他一直在村子附近的陶母岗教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村里人谁也想不到,王春泉一介书生,会在战争爆发后第一时间投笔从戎。

  墓志铭上记载,王春泉毕业于中央军校十四期一总队。按照时间推算,王春泉考入军校的时间在卢沟桥事变当年的秋季。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埔军校。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国难当头时,周口人一点儿也不怂,与王春泉同批考入中央军校的有669人,其中周口籍学员至少就有14人。

  未能马革裹尸 化作异乡孤魂

  王春泉所在的部队,就是抗战时期大名鼎鼎的中国远征军。1942年至1945年期间,我国派出精锐部队进入缅甸发起对日作战,收复滇西、缅北大片失地,创下辉煌战绩。 

  墓志铭上记载,王春泉任陆军新三九师一一五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参军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参加过4次战斗,两次立功受奖。 

  1944年7月20日,王春泉在奉命前往楚雄接收新兵途中生病。同年11月15日,他率领部队返回保山驻地后病情加重,经中西医多方医治无效,于11月20日上午去世。 

  王春泉的墓志铭中写道:“少年努力修学,中年服务国家,未达于枪林弹雨之中马革裹尸之素志而死,作异乡孤魂,难怪乎其死后不瞑目。” 

  王春泉21岁时离开家乡,28岁去世。其间,他一直与家中有书信来往。他在信中得知,他离开家不久,妻子朱氏就顺利生下一个男孩。但他不知道孩子在1岁左右时生病,因得不到有效医治,不幸夭折。

  王春泉曾经有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那是在他升任营长之后。根据当时的部队规定,营长可以携带家眷。他写了一封信给妻子朱氏,让她去四川驻地,夫妻团聚。闻讯后,朱氏带着自己的兄弟和王春泉的三弟前往四川投奔。 

  然而朱氏等人赶到四川时,王春泉已在五六天前随部队去了云南前线。临走时,王春泉委托战友帮他照顾妻子,并请一位姓刘的副官把一件毛呢军大衣、一双高筒靴和一些钱转交给朱氏。阴差阳错,王春泉与妻子失之交臂。而这一次,王春泉踏上征途,再也没有回来。

  王春泉的妹妹今年已经85岁,记忆力明显下降。按时间推算,大哥王春泉走时她才两岁,因此对大哥印象不深。她目前能记住的是,在母亲陈氏离世前的几年里,她经常听到母亲情绪激动地自言自语:“在沼,我的儿,你回来啊。”直到临终时,母亲仍在呼唤王春泉在家乡用的名字。

  作为儿子,王春泉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作为丈夫,他不能与妻子相守到老;作为父亲,他不能呵护自己的儿子,甚至没看过儿子一眼。但是作为一名军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他用行动告诉世人,这世上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为找烈士遗骸

  高速工地停工

  赵进告诉记者,王春泉的墓碑在今年6月15日被云南志愿者发现。当时,志愿者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一块写有“陆军新三九师一一五团亡故少校营长王春泉之墓志”的墓碑,但王春泉的遗骸下落不明。

  由于王春泉的墓地恰好处于施甸县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范围内,当地村民都知道这里埋葬着一位在抗战中牺牲的大官,志愿者担心墓地被推土机推掉,特意联系高速公路指挥部。“指挥部负责人得知情况后,决定暂停这段路的修建,先寻找王春泉墓地,但时间不能超过3天。”赵进说。

  志愿者立即委托西北大学的考古专家到现场指导遗骸搜寻工作。6月17日,志愿者在离墓碑四五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棺木的印迹。为了避免王春泉的遗骸受到破坏,志愿者以考古的方式对遗骸进行挖掘。赵进说:“在挖掘过程中,志愿者用手一点一点地剥离土层。”当遗骸军帽上的帽徽被发现时,志愿者热泪盈眶。他们确信,这就是为国家存亡而埋骨于此的王营长。此时,王春泉的英魂已经静静地在这片土地上守候了70多年。

  下一步,志愿者将征求王春泉家人的意愿,为安葬王春泉遗骸提供帮助。赵进告诉记者,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致力于为战争背景下的个体士兵提供人性关怀,专注于抗战老兵关怀计划、帮助老兵寻亲、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等领域。如果您身边有需要帮助的老兵,可拨打手机号码:18037658817,与志愿者联系。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周口“三夏”大型系列报道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文化周口
   第08版:晚晴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旧闻
   第16版:公益
王春泉:化作英魂守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