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羨荣
周家口水陆交通方便,工商业繁荣,三寨鼎立,素有小武汉之称。同时,周家口也是河南省四大名镇(道口镇、杜旗镇、朱仙镇、周家口)之一。昔日,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匪患侵入,由国家出资或群众筹资修筑寨墙,形成一镇一寨,而古老的周家口却筑起3个寨。周家口为何建3个寨呢?这是由于沙河、颍河和贾鲁河三川交汇造成的。
历史上,周家口几乎年年发生匪患。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周家口地方绅士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成立筑寨委员会,筹备、发动商人捐资。由于周家口地形特殊,三川汇流,必须分别筑寨,以防匪徒从水路进入周家口,并最终确定修筑3处寨墙:贾鲁河西岸为西寨,沙颍河南岸为南寨,沙颍河北岸为北寨。从清咸丰元年开始,捻军与清军在周家口进行了7次战斗,因此寨墙修修停停,进度很慢。清咸丰八年冬(1858年),为了继续镇压捻军,在曾国藩的策划下,周家口重新组织人马,分工修建三寨:由监生孙甲林等领导修筑北寨(沙颍河以北),禀生何家荣、武生李庆云领导修筑南寨(沙颍河以南),岁贡李映离、李尚选领导修筑西寨(贾鲁河以西)。
三寨修筑完成后,寨墙高7米,用江米汤掺白炭砌成,十分坚固。寨墙上端留有炮口,宛如齿轮,高空俯瞰,好像3座岛屿屹立于沙颍河和贾鲁河之中,非常雄伟。3个寨共计修寨门45座,但到1933年只剩23座寨门。以前,周家口群众称沙颍河以南为南岸,沙颍河以北为北岸,贾鲁河以西为西岸。筑起寨门后,周家口有些群众便改称沙颍河以南为南寨,沙颍河以北为北寨,贾鲁河以西为西寨。
为方便群众出入,三寨除建东、西、南、北4座寨门外,还建有41座小寨门,其中南寨16座,平安门、致远门、景庆门、向枢门、定远门、永安门、来薰门、长治门、安澜门、新渡口门、小渡口门、大渡口门、普济门、三道沟门、盐路口门和刘渡口门;北寨16座,乾曜门、北大门、祥曦门、来吉门、和顺门、普渡门、跃德门、引渡门、火星门、新渡口门、庆安门、人和门、广济门、大来门、大渡口门和刘渡口门;西寨9座,星枢门、清和门、鸿济门、永宁门、西门、大南门、义渡口门、刘渡口门和西老寨门。1933年,为方便漕运装卸货物,沿河的18座寨门,先后被拆除。
此外,为保证安全,南寨、北寨主要街道的两头还修建了栅栏门,其中南寨的新街、老街、山货街、文化街、西大街各两座,潘公街、陈州街各1座,永兴街、弦坊街各1座;北寨的磨盘街、山货街、德化街、三义街、人和街各两座,且有专人看管,并负责晚上落锁,早晨开门。
周家口三寨寨墙的筑起,在保护居民的安全上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寨墙损坏严重,有的虽经多次维修,也未能保存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家口的寨墙、寨门先后被拆除,十多年后,各街道上的栅栏门也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