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高血压的危险性分层。
高血压的危险性分层
采用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有关的心、脑、肾、血管并发症情况,联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绝对危险性水平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种。
低危:高血压1级,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
高危: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
极高危: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肥胖:体重指数增加是高血压病最危险的因素。肥胖人脂肪多,这不仅引起动脉硬化,而且还因脂肪组织内微血管的增多,造成血流量增加,结果易产生高血压。
2.饮食:食入过多的食盐,可致高血压。
3.年龄:年龄每增加10岁,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9.3%~42.5%。
4.精神紧张:长期精神紧张、愤怒、烦恼、环境的恶性刺激(如噪音),都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5.职业:工作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又少体力活动的职业,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6.饮酒:酒能引起高血压且加重高血压,损害心脑血管。
7.吸烟:长期大量吸烟,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性收缩,天长日久,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变性,血管内膜渐渐增厚,形成小动脉硬化。
8.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概率高达46%。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
1.养成定期测量血压、定期检查的习惯,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年定期检查1~2次。
2.治疗高血压应树立“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3.定时服用降压药,不随意减量、停药或更改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现病情进行调整,防止血压反跳。
4.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学会自测血压 。
5.除服用合适的药物外,平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注意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这是长期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
6.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体位变化时要缓慢,以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未完待续)
(市卫计委宣传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