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虎hǔ
六书通
大篆
小篆
甲骨文
兔
“虎”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三,与地支寅相对应。
“虎”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都是老虎的侧面形象。其上部是虎头,中间是虎身,下部是虎尾,左部是虎腿。巨头、大口、利齿、卷尾,张牙舞爪,一副凶相。《说文》:“虎,山兽之君。”
今“虎”字,从“虍”(音hū),从“几”。从“虍”,“虍”为“虐”省,有凶残侵害之意;从“几”,表示数量稀少。虎喜欢单独行动,深居简出,难得让人看见。神奇的是,虎前额有花纹状的“王”字,故传说虎为“百兽之王”。在古文字中“虎”字的象形特点依稀可见,楷化之后的“虎”字,象形特征便淡化了。
作为猛兽之“虎”,是亚洲的特产,从西伯利亚到苏门答腊都有老虎的栖息地。虎一共有巴厘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等八个品种。西伯利亚虎又称东北虎,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我国的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华南虎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南、华南等地区。
在人们心目中,虎是威严与权力的象征,它几乎与象征我们民族的龙一样重要,所以成语中有很多是龙虎并提的,如“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行虎步”“虎略龙韬”“虎踞龙盘”等。在战国时期,古代军中印信称之为“虎符”。它是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持左半,左右两半对在一起,即可调动军队。窃符救赵的典故,是讲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虎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人们为了表示对虎的敬畏,称其为“老虎”,以突显其凛凛声威。正因如此,老虎在民间还被赋予驱鬼辟邪的功能。如不少地方有给小孩做虎头鞋、虎头枕、虎兜肚的民俗,它们既是一种吉祥物,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之意,又赋予其驱邪镇定、保佑平安之意愿。
虎除了威严勇猛外,还可比喻残暴凶恶。“虎视鹰瞵”,指像老虎和老鹰要扑食那样,贪婪、凶残地盯着;“虎视眈眈”,比喻贪婪而凶残地注视;“虎狼之心”,比喻心肠非常狠毒、残忍;“为虎作伥”,比喻充当坏人的帮凶。老虎的凶狠残酷,有时简直无法想象,于是人们就“谈虎色变”“望虎生畏”“前怕狼后怕虎”。
“虎”一般作名词,有时也可作动词。如茅盾《春蚕》中有这样一句:“老通宝虎起了脸。”这个“虎”字就是作动词用,指脸色陡变而露出十分严厉的表情。
虎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六书通
虎
兔tù
在中国天干地支纪年中,卯兔处于地支的第四位。一昼夜十二时辰中之“卯时”即清晨5-7时,又称“兔时”。
“兔”字在六书中属象形字。“兔”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就像一只兔子的侧像;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还是象形,只不过由早期的侧形变为正面蹲踞的样子了。小篆“兔”字中的最后一捺,代表兔子的尾巴,到楷书时演变成了一点。
兔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动物,许多诗词文章对它都有生动的描写。如《诗经·王风·兔爰》中“有兔爰爰”的描述,野兔逍遥自在跳跃正是诗人怀念的那种自由安定生活的象征。唐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诗云“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描画的是兔走、鸟啼、豆苗壮、桑椹红紫的田园风光。
兔子是善良温顺的象征,而月亮上玉兔捣药的传说,更令人对兔倍添好感。兔子上月宫的传说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民间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里则解释为嫦娥怀抱玉兔飘然成仙奔向月宫。事实上月亮对古代中国农耕作息的安排有重要作用,人们对月亮便格外注意。兔子在人们心目中又那么亲切、和善,再加上从地球上看月亮,确实有兔形的阴影。在古人丰富的想象中,便把兔子和月亮联想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古代诗词中常用“兔”“玉兔”“兔轮”“兔魂”等作为对月亮的别称。唐代诗人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诗中“冰兔半生魄,铜壶微滴长”,用冰兔生魄来形容月亮初生的样子,十分新颖。卢照邻《江中望月》诗句“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这里的兔影就是月影。元稹《梦上天》诗句“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句中的“兔轮”就是月轮。
兔子体型有几大特征,一是眼睛大耳朵长,二是上唇中间分裂,三是尾短而上翘,四是善于跳跃和奔跑。所以在含“兔”的字词里,对这些特点多有反映。如“安逸”是说兔子善跑才能躲过天敌而过上舒适的生活;“兔脱”比喻像兔子一样快速逃脱;“兔唇”“兔缺”指人之裂唇者;“龟毛兔角”则是比喻不存在的事物。“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动如脱兔”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
兔子作为一种哺乳类经济动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兔肉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养胃利肠之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益智食品和美容食品。人们爱吃兔肉,助推了小小的兔子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