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都网讯:
看巡演 听唢呐 赏烟花 市民欢欢喜喜度元宵

烟花照亮周口夜空 (朱海龙)
(晚报记者 付永奇) 欢快的秧歌扭起来,喜庆的灯笼挂起来,缤纷的烟花燃起来……昨日,我市数十万群众走上街头,看秧歌、听唢呐、赏烟花,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共享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昨日,被一场春雨清洗过的周口街头非常洁净。从上午9时开始,市区中州路、七一路、八一路等主要街道便热闹起来。来自我市各地的30多支民间文艺表演队以巡回表演的形式,为市民奉上一份精彩的民间艺术大餐。腰鼓表演粗犷豪放气势磅礴;旱船表演轻松活泼别出心裁;秧歌扭出了泥土的芳香和时代的气息;民间绝活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我市民间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上午,人气最旺的地方当数全市第二届唢呐大赛举办地——市区五一广场。从全市各县市区层层选拔出来的10多支唢呐队在这里一决高低。每支队伍的演出一结束,台下的叫好声、掌声就响成一片。“以前我用唢呐讨饭谋生,现在我用它歌颂美好生活。”扶沟县唢呐代表队的杜东坡是一位农民艺人,谈到吹唢呐30多个年头的感受,他很激动。
昨晚,圆圆的月亮刚刚升起,从市区各处腾空而起的缤纷烟花就开始划破苍穹,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花样繁多的烟花,似满天星星,璀璨晶莹;似天女散花,飘逸浪漫;似火箭穿云,绚丽明亮。“今年的烟花真美,跑这10多公里值得!”从商水县张庄乡赶来的李先生一家人看着映亮夜空的绚烂烟花禁不住说。
“人如水,街如河”,用这样的词语形容昨晚的七一路、八一路等主要街道一点都不过分。据一名执勤交警介绍,当晚骑摩托车、开机动三轮车或小汽车携家人来市区看烟花的周边农民络绎不绝,整个市区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平时一天才卖二三十元钱,今天一下卖了300多元,真是想不到啊!”生意好做,七一路旁一位卖甘蔗的中年妇女喜笑颜开。

划旱船
敲锣鼓 划旱船 赶毛驴 民间文艺表演闹佳节
(晚报记者 王丽丽) 2月9日上午,来自川汇区各社区36支巡演队伍的演员,身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划旱船、赶毛驴……精彩纷呈的民间文艺展演,让市民大饱眼福。
当日上午,七一路上,走在36支民间文艺巡演队伍最前面的是文昌办事处的万庄社区腰鼓队,只见表演者身着艳丽的服装,迈着轻盈的步伐,整齐地击打着腰鼓,不断变换队形。锣鼓击打得整齐紧凑,红绸随着鼓槌上下翻飞,街道两旁围观的市民看得是喜笑颜开。文昌办事处康店社区的文艺表演队划旱船、赶毛驴的动作,诙谐、生动,市民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穿街过巷的文艺表演,欢乐喜庆的锣鼓声,欢乐的节日气氛逐渐蔓延到每一个角落。
“5个、6个、7个……12个”身穿深蓝运动服的6岁的张晨,长吁一口气,连翻12个跟头后,稳稳地站在地上,赢得围观市民雷鸣般的掌声。八一路与七一路交叉口,一支来自周口三通武校由近50人组成的武术队声势浩大,走在最前面的5名队员身着红色表演服,不时挥动长鞭子,表演起双鞭、单鞭等功夫,干脆利落的身手,潇洒英武的动作,让市民在赞叹之余深感意犹未尽。
“从早上9点多我就站在这儿看演出,有旱船、腰鼓,还有武术表演,一拨一拨的,都不重样,好看着呢……”许老太太笑眯眯地告诉记者,知道当天有民间文艺巡演,儿子特意带她到七一路观看,没想到不用挪地方,就能看到那么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演出。
据了解,8日上午,部分民间文艺表演队已沿街巡演,9日上午,川汇区各个社区的36支民间文艺表演队都加入到巡演之中。他们从原川汇区政府广场出发,沿滨河路、八一路、七一路,行至周口人民商场向北返回出发地,36支民间文艺表演队精彩的展演,市民看得如痴如醉。
老干部:空竹翻飞迎新春
(晚报记者 王丽丽) 2月9日下午,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院内锣鼓喧天,市直离退休老干部欢聚一堂,喜庆元宵佳节。
腰鼓、盘鼓、大头吼、空竹……丰富多彩的节目让老干部们一饱眼福。73岁的李宗文老人空竹表演技法娴熟,单靠一根线就能让空竹自身做起大回环。他精彩的表演为喜庆的元宵节献上一道别样的“大餐”。
据了解,当天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还特意准备了丰富有趣的游园节目,并请来演员为离退休老干部表演了精彩的豫剧唱段。
喜庆的盘鼓敲起来!

武术表演
小学生: 武术表演贺佳节
(晚报记者 王俊祥) 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勇猛威武……2月9日上午,川汇区李庄小学的师生登上元宵节民间文艺比赛的擂台表演心意六合拳,向市民展示传统武术的魅力。
川汇区李庄小学师生表演的心意六合拳,主要有单把、双把、四把捶,五行连环拳等徒手和器械套路,沉实稳健、动静有致的招势,令在场观众赞叹不绝。
心意六合拳在川汇区有300多年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汇区李庄小学自2002年以来,开设心意六合拳校本课程,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意六合拳比赛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让他们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据悉,该校去年已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

赛唢呐
全市12支队伍盛装参赛 吹欢快唢呐 邀市民闹春
(晚报记者 王俊祥 实习生 朱东一 ) 牛年春节的鞭炮响声还未散去,元宵节欢快的唢呐又仰天吹响。2月9日上午,市区五一广场人山人海,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的我市第二届唢呐大赛在此举行。
伴随着《百鸟朝凤》、《朝阳沟》等一个个唢呐曲目的上演,来自我市民间的12支唢呐代表队的选手展开了激烈的比赛。这些选手都是各县层层选拔出来的吹奏高手。作为今年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唢呐比赛,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选手们的精彩表演和娴熟技艺,更是赢得阵阵掌声。
依次上台的12支唢呐代表队表演的《正月十五闹元宵》、《骏马飞驰保边疆》、《黄土情》、《迎春喜事多》等曲目,曲调欢快,手法娴熟。身怀绝技的唢呐高手个个亮出自己的绝活:有的参赛者嘴里抽着烟,用鼻子同时吹两支唢呐;有的参赛者边表演口技边吹唢呐,他们精彩的表现把比赛一次次推向高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大呼过瘾。
现场观看的李老先生一听说有唢呐比赛,没吃早饭就来到五一广场,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还没看过这样精彩的唢呐比赛呢,真不赖!”
据了解,唢呐是传统的民间艺术,一般在民间喜庆的日子都会看到唢呐表演。一位唢呐大赛评委认为,整个比赛曲目曲风新颖,内容积极健康,参赛队伍水平相当,充分展现了周口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和新农村建设的喜人变化。
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今后,政府将更多地组织类似赛事,以提高唢呐艺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这些技艺。并积极帮助唢呐艺人改进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节目增加现代元素,把这一民间艺术推向高雅的艺术殿堂。
商水: 六岁男童踩高跷
(晚报记者 马治卫 ) 你见过6岁的小男孩踩高跷表演节目吗?今年的元宵节,在商水县城就出现了一位。
2月9日上午,商水县东城区王沟桥的踩高跷表演队,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围观。在《送闺女》演出中,有位书童打扮的“傻小”,踩着高跷,满脸稚气,他时而拿鞭赶马,时而哭笑耍闹,把喜婆和众老汉弄得哭笑不得。“好,好,闹得好!”人群中不时有人叫好加油。
这位“傻小”的扮演者叫张磊,今年6岁。高跷队领队介绍说,由于爷爷和爸爸都会踩高跷,张磊才4岁就闹着要跟大人学。家人看他学得专心,特地买来有关音像带,没想到张磊越学越上心,慢慢地竟能随鼓点赶上节拍了。5岁那年,张磊首次跟队上街演出。随着技艺的逐渐成熟,他出场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猜灯谜
鹿邑:精彩演出“全天候”
(晚报记者 侯国防) 2月9日,鹿邑县委宣传部等单位组织的元宵节民间文艺汇演在该县明道宫弘道苑广场、太清宫老子文化广场举行,吸引了数万人观看。
当天9时许,明道宫弘道苑广场、太清宫老子文化广场人海人山,整个县城呈现出一派喜庆气氛。舞狮、旱船、竹马、盘鼓等民间文艺表演令人目不暇接,观众连称大饱眼福。
据悉,春节过后,该县发动县直各单位、有关乡镇、办事处成立了10支表演队,精心编排了22个民间文艺节目,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在两个广场上“全天候”演出,为市民献上一道元宵节的文艺大餐。
郸城:老人欢快唱主角
(晚报记者 徐松) 2月9日,由老年人组成的元宵节文艺表演队,活跃在郸城县城的大街小巷。飞扬如火的丝绸扇、五彩缤纷的秧歌丝带,映出新时代老年人皱纹里藏不住的喜悦与兴奋。
在郸城县城世纪广场举行的民间文艺表演,吸引了上万市民观看。舞龙队、秧歌队、唢呐班,多是老年人唱主角。“年轻时家里穷,吃饱饭都成问题;现在生活好了,心情自然好了,呆在家里没事,组一个秧歌队尽情地扭。你看,身体越扭越健康。”秧歌队67岁的队员吴玉梅老太说。
郸城县老年文艺队有关负责人介绍,每逢节日,他们都提前编排好新节目到大街小巷巡演。目前,该县积极参与文艺表演的老年人有800多人,凡重大节日、喜事庆典,都能见到他们欢快的身影。
昨晚元宵月52年来最圆最大

皓月当空
昨晚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当晚的月亮是1957年以来最圆最大的元宵月,月亮最圆时刻发生在22时49分。同时,大家还欣赏到70年一遇的“半影月食”。
手制灯笼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100多盏形态各异的手制灯笼挂在市区八一路旁,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据了解,这些灯笼出自市区一学校的学生之手。
(本版图片由晚报记者朱海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