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商水摘棉工新疆显身手

2009-08-03 09:10:09 | 来源: 周口日报
 

    核心提示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每到棉花成熟的季节,怀揣致富梦想的商水农民,扛着大包小包的行囊,挂着真诚朴实的笑容赴新疆摘棉。商水农民在受益的同时,思想上也脱胎换骨。好品质换来好声誉,好声誉让商水摘棉工成为新疆各兵团争抢的“香饽饽”。 

  □晚报记者 马治卫 

  解放思想 赴疆摘棉

  商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比较富裕。以前,农民除经营种植业和小规模养殖业外,大部分时间空闲在家。“两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传统的“小富即安,穷家难舍,父母在、不远游”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一大批富余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去。

  商水最大的潜力是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劳动力换钱。然而,出路在哪里呢?    

  2003年,有关部门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新疆建设兵团急需大量摘棉工。当时,商水县有近40万劳动力,大都处于闲置状态。商水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组织发动富余劳动力,对新疆进行大规模劳务输出。

  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宁愿受穷,也不愿到外面去打工。 

  如何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把群众发动起来,走出去、找出路,是商水县委、县政府领导做好赴疆摘棉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他们认为,只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使干部受锻炼,让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全面宣传发动,才能把工作抓紧抓实。为此,县里派专人赴疆,开展前期联络工作。有的党员干部还组织部分农民一起进疆,为赴疆摘棉搞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该县还创造性地为赴疆摘棉设立了临时“建制”:即以县为大队,下面分设中队、分队和小队,并建立临时党组织。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赴疆摘棉的积极性。商水县很快就组织了4000多名农民工,踏上了赴疆摘棉之路。

  2003年,商水县组织赴疆农民工4050人,共摘棉花82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849元,当年为商水县带回328万元收入。

  

  全县动员 服务摘棉 

  2003年,“商水务工模式”在周口、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好影响。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有序劳务输出”使习惯于小农生产的农民经历了一次特殊的“大农业生产”教育,同时也使从未出过门、坐过火车的农村大嫂懂得了“社会分工”。商水农民工的良好信誉使新疆建设兵团主动提出:能不能将目前的季节工逐步转变为相对稳定的长期工,能不能在两地县、乡、村之间对口建立起固定的合作渠道和方式?

  “为摘棉农民工全程服务!”商水县委、县政府向广大党员干部下达了命令。 

  2004年,商水县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重点,把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作为关键,把能否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着力为赴疆摘棉打好管理创新和政府服务的基础平台,开创农民务工致富的新路。 

  为此,商水县成立了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组,各乡镇随之建立相应组织,行政村也设立了外出打工联络点。另外,上一年涌现出的摘棉能手也变成了各村的义务宣传员。同时,县劳动部门积极发挥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用政策和制度建立起以县劳动力市场为龙头,以村级信息网点为基础,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纽带的遍布城乡的信息服务网络。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年初,商水县综合各种信息,发现新疆的棉花几乎用不着整枝打杈,也不需要打药除虫。每年的7月20日左右,蕃茄成熟,坐果多,拔一棵一抖就是半篮子,慢一步就有可能烂在地里。到8月20日左右,棉花熟了,有的地块产量高,去那儿摘棉,花同样的力气能挣更多的钱。他们还发现,如果把一些信息综合分析利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赴疆摘棉“时间短、路费高、收入低、生活差”等问题。

  随后,商水摘棉季节工开始向摘棉、摘番茄的长期工转变。2004年开春时,商水县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向新疆输送了800名长期工。摘棉季节到了,近2000名商水摘棉工适时赶到新疆。 

  

  有了后盾 摘棉无忧

  为给摘棉工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服务,商水县及时在新疆成立了劳务输出基地,设立了办事处。摘棉工在生产、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办事处就会积极妥善解决。摘棉过程中,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带队干部既当管理员又当服务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摘棉工,和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个别承包户让农民工喝生水、吃凉馍。他们就及时与有关领导沟通协调,确保农民工能喝上开水,吃上可口的热饭。化河乡一位农民工因意外发生交通事故,住院治疗时,镇干部韩献民送吃送喝、端屎倒尿,整整忙了7天。张明乡农民赵香,一生难忘带队干部对她的关爱。一天,她突患脑出血,晕倒在棉地里。正在地里和大家一起摘棉的乡党委副书记刘湘宇、副乡长刘秋玲得知后,立即把她护送到医院,并安排专人护理。副县长姚国安听说后,匆匆来到病床前,安排治疗事宜。张明乡党委及时汇去1万元现金,确保治疗。20多天后康复出院,赵香泪流满面地说:“以后俺要多摘棉、多挣钱,报答大家的恩情。” 

  农民工能不能睡上安稳觉,能不能及时拿到报酬,能不能得到劳动保护等等,都是办事处干部每天必问、必看、必办的大事。一位农民工怀疑有压秤现象,办事处干部先在标准秤上称量其体重,然后再到承包户的秤上称量,结果体重48.5公斤的该农民工在承包户的秤上只有39.5公斤,相差9公斤。带队干部与团场协调,对该承包户进行批评教育,责成其向该农民工赔礼道歉,进而要求团场在各连设立标准秤,不定期抽查农民工摘棉的重量,有效杜绝了承包户压秤现象。 

  农民工得利益,干部受锻炼。在服务民工的主战场上,涌现出许多优秀党员干部,一批深受农民工拥戴的乡镇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 

  2004年,商水赴疆摘棉农民工有了较大收获,人均纯收入3000元,最多的一人净挣6000元,有9人还获得了兵团奖励的返程机票。 

  商水摘棉工 新疆获赞誉

  “商水摘棉工,好样的!”新疆建设兵团首长禁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

  2005年初春,天寒地冻,却掩不住春的气息。商水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新疆建设兵团的12位团长。 

  新疆农七师124团和125团的首长对县里主要领导说:“商水农民工是最好的,用商水农民工,我们放心!”他们纷纷要求与商水县签订合同,邀请商水农民工到他们团做工。 

  喜讯一个接一个。2005年,该县一些农民在新疆承包土地,种植棉花等农作物,喜获丰收,每亩获利500元左右。白寺镇周庄农民周树连投资1000多万元,在新疆霍城清水河镇办了一个大型胶合板厂,投产后产销两旺,带动200多名商水农民进厂务工。 

  “商水摘棉工”成为一面旗帜,飘扬在新疆的土地上,展示着河南农民工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的新形象。旗帜就是品牌,商水农民工的路子越走越宽—— 

  2005年,商水57位农民工每人摘棉均在5000公斤以上,获得兵团奖励的返程飞机票,披红戴花回了家。 

  2005年,商水人在新疆承包了7800亩地,承包人之一娄战营获奖一辆轿车回家过年。 

  2005年,商水人在新疆办起了22家板材加工厂,有的人过年没回家,因为当地的钞票实在好赚。

  2006年年初,去新疆的长期季节工较2004年翻了一番,达1600人。8月初,商水县组织860名农民工赴疆,为在新疆承包土地的家乡人打工。8月中旬,通过县乡两级政府组织发动,以县乡各中介机构为龙头,以群众自愿报名为主,又有3000多名群众报名赴疆摘棉。

  2007年,商水县首次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组织农民工赴疆摘棉。该县5000多名赴疆摘棉工70天带回1000多万元,其中66人摘棉花超过5000公斤成为“摘棉状元”,免费乘飞机回家。“没想到,这辈子我还能免费坐飞机回家!”该县张庄乡唐庄村“摘棉状元”姜中华兴奋地说。

  2008年,商水县仅各乡镇及中介机构组织的赴疆摘棉工就有3000多人。“俺去新疆俩月多就挣了7000多元,比孩子他爸在郑州干建筑活挣得还多”。赴新疆摘棉工张大丽说,以后她还准备去。

  “目前,距新疆摘棉虽然还有些时日,但已有不少农民主动来电询问有关事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商水农民去新疆摘棉目前已经由政府干预向自觉状态转变。”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说起这些变化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商水摘棉工” 带来的启示 

  深入探究商水摘棉工走过的路,可以发现,几年来,商水县对摘棉工的劳务输出,实行“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精心组织、搞好服务”的运作方式,适合商水县情,突出了商水特色,促进了商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深入宣传发动,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商水县依靠完善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营造强势舆论氛围;印制各种形式的招工简章和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行政村,送到农民手中,张贴到大街小巷,影响遍及一家一户。

  维护农民工权益,政府唱“主角”。农民工离家那一刻,就是服务的起点,车票、冷暖、安全、收益、返乡等等,统统纳入“一站式”服务,使农民工零风险打工。

  关心农民工生活,让群众得到实惠。农民工在新疆的生活,时刻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他们深入连队伙房、宿舍,深入田间地头,亲赴一线送衣物、送药品,送来家乡人民的关怀,极大地激发了摘棉工劳动的积极性。该县城关乡李凤寨的“摘棉状元”张燕说,摘棉花只要眼快手快,能吃苦就能挣钱。她为自己赴新疆摘棉算了一笔账,3个月她共摘6034公斤棉花,净挣3900多元钱,新疆兵团奖了飞机票,县政府还奖励1000元。短短90天她的纯收入就达5000元,相当于在家近一年的收入。

  现身说法,典型发挥了“酵母”作用。多摘棉多挣钱,如果在摘棉竞赛中获奖,还能披红戴花,拍照留名,在电视上介绍经验。2005年,新疆建设兵团组织开展“雄风杯”和“辉煌杯”摘棉竞赛,前3名摘棉能手都是商水农民工。当年,吴清海等57名“摘棉状元”,返程坐飞机,锣鼓送到家。 

  在实践中创新机制,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实现与新疆的优势互补中,商水目前对新疆的劳务输出,已由起初的短期打工和被动选择向长期务工和自主经营转变,务工性质也由单一的摘棉转向种、管、摘棉相结合,并渗入到种、管、摘蕃茄和板材加工等领域。

责任编辑: 孙艳艳  

 图片新闻  
周口手机报
   
· 部分饭店附加条件才给发票
· 市开发区金海路路灯何时亮起来
· 恶臭垃圾堵大门
· 路遇老人跌倒,你会扶吗?
· 4路公交车为啥让人等30分钟?
· 步行街该管管了
· 和谐周口 关爱生命
· 汽车远光灯,照见了什么?
· 中秋节,网友们最难忘的事儿
 
精华综合
商水古装写真
[房产]
经济春季报:调控是否放松 明年1月见分晓
[汽车]
“50周年纪念版”全新福特野马效果图海 ...
[健康]
北京医管局拟明日挂牌 “酝酿”历时一年多
[考试]
[家电]
“互联网基因的缺乏以及‘体验’的绊倒 ...
[时尚]
前短后长 时髦春装层次秘笈
[社会]
天价粽子调查:1880元“故宫督造”礼盒最...
[体育]
英超-托雷斯无功 切尔西1-4负利物浦仅获...
娱乐]
刘德华得女:让他更加谦卑完满
周口盘子女人坊
   
   
· "千斤"胖女孩的人体写真
· 神秘蓝色“冰珠”天降居民花园 引UFO迷热议
· 美国超模一家竟把雄狮当宠物
· 惊现湄公河 世界最大鲤科鱼类食狗肉
· 实拍日本艺妓的真实隐秘生活
· 俄摄影师拍到罕见白色“雾虹”
· 24K纯金改装的炫目跑车
· 超级加大碗拉面你能吃光吗?
· 恐怖!以色列“蛇式按摩”你有胆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