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伟
国庆长假将至,又正值金九银十的促销好季节,各商家使出浑身解数:送礼返现、半价优惠、售后延保等字眼填满了花花绿绿的海报和网站,咋一看的确诱人眼球。但是,俗语有云,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此之“馅饼”是真是假?
事实上,节假日是家电销售旺季的同时,也是投诉的高峰期,尤其是各类虚假宣传,例如低价促销、延保设套等最受诟病。因而,如何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成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家电类产品成投诉“大头”
随着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家用电器方面的投诉声音不绝于耳,投诉量年年居高不下。据中消协统计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家用电子电器类产品全国投诉量达7万多件,占整体投诉量的22.2%,排名全国投诉案件的第三位。
回头看2010年的数据,据全国各级消协组织统计汇总,2010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66,255件,解决627,271件。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占24.5%,达到163,531件。而在2009年,家用电子电器类产品投诉量为154,557件,占全部投诉的24.2%。相比下,2010年家电类产品投诉量增长了将近8900多件。
此外,《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北京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今年7月、8月的数据统计显示,家用电子电器类商品的投诉量高居榜首,平均占商品类投诉的42.16%。另据《中山日报》报道,据统计,去年中山市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618件。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是投诉重灾区,连续三年高居榜首,去年投诉量达到528宗,占全年投诉总量的32.63%。
同时,各类家电投诉案也常见诸报端。在消费者眼里,年年投诉却难以改善,着实让人无奈。
家电售后饱受诟病
每逢节假日,都是商家出手的好机会。据《南方日报》报道,中秋假日三天中山苏宁、国美的家电销量同比均有上升,国美更实现了同比近300%增长的火红业绩。
现在,国庆将至,又正值金九银十的最佳促销季,商家必然会抓此良机趁势而上,大打促销牌招揽生意。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全场优惠”、“预存十倍翻”、“半买半送”等眼花缭乱的大字处处可见。表面上看,如果不趁此机会大购一番捡个便宜,恐怕会后悔莫及。然而,这些“便宜”真的那么容易就捡到吗?
先看看网上这些低价宣传:32寸液晶电视原价2799元,现在只需2199元;烟灶组合原价1398元,6.4折后仅898元……让无数“潮人”围着它团团转,欲罢不能。但个中真假难以知晓。
再说说各商家宣传的用词:最常见的诸如,明明写着“全场活动”,买单时何以变成了“部分商品”;“买一送一”究竟指的是同种商品还是其他类别……这些字眼看似并无不当,实则暗藏猫腻,实则给活动宣传上的“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提供了台阶。
此外,延保俨然是家电促销一大亮点。空调、彩电等产品大都有“延期保修服务”。延保费从每年15元到300元不等,一些经销商还用赠送“延保”作为促销手段。但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保障的延保,却不断遭到质疑。一是购买延保时,常常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凭证,甚至一些商家经常制定隐性销售指标,捆绑销售家电延保,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带购买;二是维修时,家电延保流程拖沓、维修遗留问题、重复送修问题增多、厂家推诿等投诉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无法让消费者享受到家电售后服务。特别是,随着团购的日益火爆,在一定程度助长宰客行为。
微利时代需寻找突破口
虽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内需消费增长等带动了家电业的增长,但家电企业也不得不面对传统市场利润微薄的现实。特别是,随着各种节假日的到来,传统家电业走向恶性竞争导致利润微薄。各商家使劲招数,挤破了头搞促销、做活动、玩折扣,不惜以利润换取市场,展开一场生死较量。这些不仅使本已微薄的利润再面临削减的可能,更成了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一大桎梏。
眼下,家电市场重新整顿已刻不容缓,饱受诟病的上述行为也急需反思改进。家电行业亟需出台相关的国家标准,有了标准就有了入市的门槛,将不合格者拒之门外,促进业内洗牌。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惩罚赔偿机制,增加商家不良行为的违规成本。
行业自律不可或缺。行业要自律,尤其行业协会,要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培养市场对行业的信任,只有信任度提高了,行业才有可能更好发展。同时,在微利的家电行业,产品和企业的转型成为必然。
当然,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理性消费:一方面,应小心辨别,谨防被误导家电促销宣传中不明显的位置是否存在“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特价商品概不退换”等霸王条款;另一方面,购买某家电时,一定要索取该产品说明书,货送到后还要当场验货,核对无误后再签收,以免发生“扯皮”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