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经了360年风风雨雨的绍兴宝珠桥上,只见一叶乌篷载着游客泛水而行。坐在船后侧的老船工披着蓑衣,脚躅手划,一伸一缩,那载客的小船,便在吱嘎吱嘎的桨橹声中渐行渐远……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描述乌篷船的佳句。
“早年间绍兴人出门就遇河,多乘船代步。为了能防雨淋,就在船上安装用竹篾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的雨篷,并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黑油,涂在雨篷上,防止雨水渗透。由于绍兴方言中管‘黑’叫‘乌’,所以就把这种小船叫乌篷船。”陪同采访的绍兴市东湖景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丁侠告诉记者。
“不过,时至今日,乌篷船已不是绍兴人出门代步必乘的水上交通工具,而是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一种怀旧的旅游项目供游人感受和品味,并被看成是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是绍兴的象征。”
记者了解到,目前,绍兴城里的乌篷船有150多艘,主要集中在城东的东湖景区和鲁迅故居景区。乌篷船作为一种水上旅游项目,其对船工的要求很高。既要会划船,又要会讲解,还要懂得一些救生常识。
为保护好浸润着绍兴地域特色、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乌篷船制作传统手工技艺,东湖景区在2010年便设立了乌篷船传统造船工艺、维修技艺展示基地,以开放式“乌篷船船坞”的形式向游客介绍乌篷船的制作过程以及乌篷船的种类和用途。
“乌篷船船坞”对游客开放后,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种全手工的乌篷船传统制造工艺让游人长了见识,好评如潮。
今年上半年,景区又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成立了“乌篷船制作展示基地”及“脚划船俗培训基地”,共同开展乌篷船制作技艺和脚划船俗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保护工作,给乌篷船制作技艺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及展示的平台。高阿二师傅是一位很有口碑的老船工,在上半年的考核中被评为四星级船工,在景区搞乌篷船旅游项目之前,他以打鱼为生,水性很好。
乌篷船制造基地,师傅正在细心地修补船底。
船工们的工作很辛苦,每天早上,他们都会灌上一暖瓶开水,这样可以喝一天。
为防漏,要把麻线一点点打进船底缝隙处。
当时代开始向传统致敬,选择乌篷船作为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已成为最时髦的方式。
送完游客,船工们会聚集到岸边休息,喝点水,聊聊天,静享片刻的闲适。
乌篷船载着游客穿过水路,它们像一个个流动的生命,为绍兴平添了无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