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棚内长势良好的香菇,舒兰家庭农场总经理杜俊玲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记者 沈湛 摄)
记者 刘俊涛 沈湛
早听说太康县高朗乡有个舒兰家庭农场,成立才两年时间,规模却很大,流转1000多亩土地。
记者在网上搜索“舒兰农场”,意外发现浙江杭州萧山曾经有个“舒兰农场”,后来更名为舒兰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绿色蔬菜生产、保鲜、加工、配送为主的先进农业龙头企业。董事长尚舒兰为农民高级技师、浙江省人大代表。她曾荣获过杭州市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令人惊奇的是,尚舒兰竟然是从河南太康嫁出去的闺女。
看到这些资料后,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太康县高朗乡舒兰家庭农场。
接待记者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长发飘逸,皮肤白皙,肥大的工作服丝毫掩饰不住她的苗条身材,言谈举止显露出不凡的气质。
闲聊中,记者了解到,这个女子叫杜俊玲,是舒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当问起舒兰家庭农场时,杜俊玲讲起了尚舒兰。原来,尚舒兰是杜俊玲的姑姑。杜俊玲建起舒兰家庭农场,是受到了姑姑的影响。用“舒兰”这个名字,也经过姑姑的授权。
2001年,太康县高朗乡的杜俊玲就开始在郑州经商。她开过网络公司、兽药销售公司,10多年下来,也小有成就。然而,在郑州待的时间长了,杜俊玲有些厌倦郑州的生活。每每回到老家,呼吸着麦田里新鲜的空气,看着乡亲们悠闲自得的样子,杜俊玲开始有些恋家。
回家!回家创业!这种思想开始在她的大脑里滋长。
2012年底,正在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帮妹妹尚舒兰料理农场的尚守兴回到了老家——太康县高朗乡。
“现在家里的人都在承包土地,你也回来吧。在外挣再多的钱,老家的人也不能得到什么实惠。如果你回来,那就不一样了。承包土地后,至少你会带动周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群众都沾点光。再不济,也能招些农民工,让他们在地里打工赚钱,不用再外出辛苦了。”叔叔的一番话,坚定了杜俊玲回乡创业的梦想。
“还是家里的人亲切。”这是杜俊玲回到家乡创业的第一个感受。
“你放心,有什么困难,乡里帮你。”杜俊玲回乡创业的想法不但得到家人的肯定,而且得到了高朗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也为舒兰农场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杜俊玲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对一些要求继续从事种植的农户,采取互换地块和托管土地的办法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对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除每亩每年支付流转承包费外,还承诺安排他们到农场打工,确保他们收入不低于其他农户。
从开始的500亩,到如今流转土地1600亩、托管土地1800亩,从开始的小麦、玉米到如今的小麦、玉米育种、香菇、药材,杜俊玲的家庭农场正逐渐壮大成熟。
开始时,毕竟在“商场”待的时间长了,刚刚回到“农场”的杜俊玲有些吃不消。但想起开始时的承诺,凭着一股韧劲,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2013年大旱那段时间,杜俊玲和雇工每天就睡在地里,4点半起床,晚上11点才能睡觉,一起抱着比自己胳膊粗的水管浇地。
“与自己开始想的不一样。本来想着自己回来是当老板来了,应该是像休闲农庄一样,享受一下生活,没想到还要干这些农活。”讲起这些,杜俊玲笑得很开心,“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一棵棵、一朵朵都茁壮成长,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杜俊玲说,自己只要在农场里,每天都会去地里看看亲手种的花、草、种子长出来了没有,是不是又该浇水了。很充实,很舒服,很有意思。
努力就有收获。仅两年时间,舒兰家庭农场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香菇1万袋、中药材230亩,建起无公害蔬菜基地100亩,与浙江舒兰农业、三门峡卢氏县绿之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太康县海恩药业有限公司签订香菇、中药材生产订单。舒兰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县级、市级、省级示范农场,全国农技推广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14年,杜俊玲被被授予“周口市种粮大户”称号,农场经营收入达到286.7万元,经营收益51.5万元。
“如果想干农业这个活,就不要想着赚太多的钱,发大财。”杜俊玲始终记得姑姑的话。
如今,农场用工量最多时每天可达到300人。另外,农场里还招收了9个固定工人,杜俊玲除为固定工人按时发放固定工资外,还为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过节还会有补助。
杜俊玲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正在农大上学的儿子毕业后也回到农村,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展拳脚,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乡亲。“人的一生创业的机会也不会很多,既然选择了农业,就应该干出个样子。”杜俊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