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3岁的服装设计师马可凭《秦俑》荣获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金奖,大赛评委、意大利设计学院的一名教授向她发出去意大利深造的邀请,马可回绝了对方:“我想在中国发展,我的根在中国。”
1996年,因为不愿在外企做服装代工,马可拒绝了一家企业许诺的百万薪水和一辆林肯车的条件,在广州芳村的廉租房里过着“待业”生活。不久后,马可开始创建服装品牌例外,“不能再等了,只能靠自己!”
2006年,马可离开了已经开到100多家门店的例外,因为“忍受不了流水线制造成衣”。她花了大量时间在滇贵川藏的乡间行走,寻找保留在民间的手工技艺。在不断被村民问起“你找这些有什么用”之后,马可恍然大悟,自己需要开一家叫“无用”的设计工作室,向世人证明“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三个故事串起了45岁马可的前半生。加诸在她头上的光环包括首位获邀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等荣耀,而这一切,或许都比不上做一个由心出发的制衣匠带给她的快乐多。
扎进缝缝补补的手艺里
“无用”工作室偏安于珠海共乐园一隅,一百年前为民国名人唐绍仪的私人花园。2006年马可选在这样幽僻之处安驻,就是想远离时尚、服装各种名利圈,一头扎进缝缝补补的手工艺里。
这是一栋天然去雕饰的楼宇,白墙灰砖,老木粗瓦。在偌大的空间里,纺纱、织布、绣花的器具一字排开,三三两两的农妇端坐其上摆,咿咿呀呀的车轮声布满房间。这也是无用工作室的生产车间,手艺人多是来自祖国西南地区乡村田间的纺织妇人。
2006年,马可在珠海创立“无用”工作室,立志做一家致力于保护和创新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企业。2013年,工作室注册为“珠海无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期间取得无数耀眼的成绩:亮相巴黎时装周、被贾樟柯拍摄成纪录片《无用》拿了无数国际大奖、参展国际国内各大服装展、开拓北京“无用”空间。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可携团队为彭丽媛制作定制服装。
马可设计的服装飘逸、洗练,往往一件衣服从设计到成品,需要经历抽丝、纺线、织布、裁剪、染布、绣花等等大大小小数十道手工工序,耗时两三个月不等。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被马可视为“注入情感之旅”“布料是有记忆的”。
无数个日日夜夜,一群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织女,就坐在这些古老的木质织布机前,挥动梭子,脚踩踏板,织出一匹匹天然布料。在马可的理念里,每一件无用工作室出品都透露着制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着他们的生活态度。
在喧嚣的时代,这种“反工业化”的行为不合时宜吗?“当下人人都在追求有用的事,无法立即见到效果的事情往往被视为无用,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可能不符。我想通过这些‘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些无论我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依然是人们渴望和不变的东西。”马可说。
不做流水线上的大总管
早在1994年,初出茅庐的马可就凭借《秦俑》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她频繁地在珠三角各个成衣公司之间跳槽,只想以设计师的身份创立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
上世纪90年代的珠三角以充足的马力拉动着成衣制造发展,来自欧美的大量订单养活了数以万计的制衣工厂,机器轰鸣,工人齐聚,整个行业享受着代工的繁荣,但眼前的景象让马可感到气闷:只会抄袭的打版师显得比原创设计师更为有用。
获奖之后,在一家香港公司担任服装设计总监的马可,终于等来了公司创建自有品牌的希望。然而市场风云突变,公司裁员近千人,近在咫尺的品牌梦夭折。对马可来说,这个打击很大,想做一个中国原创品牌为什么这么难?
在一个个报酬优渥的工作里踌躇、徘徊,马可执意寻找自己的“品牌梦”。她曾经拒掉过一位老板开出100万的年薪外加一辆林肯车,心想“他为什么要跟我谈这个,我只想做一个自主的品牌”。
1996年的广州盛夏,马可终日待在芳村的廉租房里,情绪满满,无所事事。某天午睡醒间,她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不能再等了,你只能靠自己。”她说自己当时跳了起来。
马可给合伙人打电话,要创建服装品牌例外。靠着凑来的35万元,第一家例外服装店在农林下路开张了。这样的开头让马可带着一丝隐忧,“最不想当老板的人还是当了老板”。
例外像一颗出膛的炮弹一样在成衣市场走红,分店一个个开张,10家、20家、50家,扩张速度目不暇接。马可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大总管,被“一年上百套的成衣设计,一百多家专卖店的营业压力”压着。
马可回忆那时的生活,“那种状态太可怕了,扩张的速度会给服装质量、生产制作带来影响,我仍然坚持创业的初衷,只想做能够表达自己的衣服,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复制品。”
马可最终离开了“例外”,因为那样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
助力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
离开例外之后,马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滇贵川藏的乡间行走,接触了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人,常常看人家绣花,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对马可而言,乡间田头有着无尽的魅力。她沉醉于那些让她心动的画面,“一个妇人坐在古老的织布机前,轻盈地挥动着手中的梭子,双脚有节奏地踩动着踏板,织出一匹匹充满灵动质感的天然布料。”她固执地在寻觅着什么。
乡间的行走让她感到充实。一次,在不断被探访的手艺人问起“你找这些有什么用”之后,马可恍然大悟,自己需要开一家叫“无用”的设计工作室,向世人证明这些手工艺并非“无用”,而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想做些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有价值的事,我想把人们眼前无用的东西赋予新的价值。”马可说。
“农村并不总是诗情画意,也有落后和贫穷的一面,如果都市里的创意、设计和审美能够和农村的手工艺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保留传统文化,还能让农民过上好的生活。”马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助力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
在马可的理念里,“无用”并非简单地提倡全天然、零污染和手工艺之类的概念,而是一座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为传统的手工艺加以创新、注入鲜活时代气息的同时,为都市中热爱自然的人们带来艺术感。
马可理解的“工匠精神”,有家国情怀,也有对土地、农村和童年的眷恋。她说自己虽然在城市长大,但小时候跟姥姥在乡下生活过很长时间,她记得在山上在河边采蘑菇摸鱼的日子,她的童年记忆百分之九十都是乡村。
多年以后,马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应要求翻箱倒柜找出1994年《秦俑》获奖时的作品照片。她发现自己的处女作和现在的“无用”理念很像:布料是用苎麻编成的麻布,盔甲上的木片是手工打磨,全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没有机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