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7日
第03版:理论与实践

“一辞了之”解决不了教师和家长的冲突

李勤余

近日,一位教师的辞职信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写信者是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的一名小学班主任。事件起因是这位教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没想到此举招致了部分家长强烈不满,认为这种举动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自尊。这位教师在辞职信中写道,“家长早上声称要我去登门道歉,如若不然就把我告到西平县教体局。”并表示自己因为此事已经“心生魔障”,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

此事被曝光后,大多数网友都对该教师感到同情,认为涉事家长的家长和孩子未免“太矫情”。教师的委屈以及网友们的同情并不难理解,如果一名学生真的因为不甚理想的测试成绩被公开,就深感身心受到伤害,其心理健康情况恐怕确实有待改善。如今的孩子享受着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但是缺少了一点受到“挫折教育”的机会。

当然,挫折教育指的并不是故意让孩子受挫,或是对孩子施加过度的压力。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们面对挫折时,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和克服自己的困境,并从中汲取经验,使自己得到成长和进步。以“辞职信”事件为例,当学生不好的成绩被公布时,家长们应该教会孩子用平常心面对得失,同时努力提高成绩。如果家长只懂得将羞愤的怒火发泄到教师身上,而不知如何引导、鼓励孩子,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职。

不过,在这封“网红”辞职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事教师的不成熟之处。教师处理好家校关系本来就是其职责的一部分,面对家长的过激指责,愤而辞职绝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何营造和谐的家校关系,历来是个难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遭遇各方的误解和批评,我也曾经做过教师,对此深有体会。事实上,就算不发生这样特殊的事件,许多教师也一直认为自己承担了过量的压力,经常想“一辞了之”。与此同时,公众对家长在教学中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也颇有微词。

家长与教师本应通力合作,共同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当下的现实是,家长与教师常常互不理解。平心而论,一小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不能代表教师群体,同样,某些蛮不讲理的家长也不能代表所有家长。如果这样的小事都能在家校关系之间制造裂痕,说明涉事班级的家校关系已经紧张到了一定地步。此时,比起为涉事教师鸣不平,眼下的公众更应思考,如何才能在家长和教师之间搭起理解的桥梁,让我们的下一代享有更好的学习空间。②12

2018-06-07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5893.html 1 “一辞了之”解决不了教师和家长的冲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