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19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PDF版

从诗圣到诗史

——杜甫的爱国情怀

柳岸

(接2021年1月29日)

成为诗史之情怀

杜甫出身儒官世家,其祖是晋代儒将杜预,才情极高。外祖母家世显赫,是当朝李氏的嫡亲。武则天当政时被清洗,李隆基时被流放的李氏王室归京,其祖母亦在其中。祖父及外祖父都是唐王朝权力中心,随着政治斗争而命运坎坷。杜甫父亲杜贤倒是没有大的波折,儒官家风传承,书香陶冶才情,如此,杜甫生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就不足为奇了。科举落第,困居长安,报国无门。面对李家王朝风雨飘摇,官僚昏庸腐败,民间苦不堪言,屈辱困守长安十年,回家探亲幼儿饿死,却依旧不改爱国情怀,痛彻民间疾苦,这决然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做到的。安史之乱时,诗人建言献策《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等诗作,还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爱国热情,特别是晚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那种思乡归故的心情跃然纸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间叙事视角。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作反应了社会矛盾、人民疾苦,记录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他把视角瞄向底层人民,著名的三吏三别,把当时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定影在历史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比史料更珍贵的诗史,这是统治者没有料到的。无用的文人,却是名流千古的雅士,如实刻画了他们丑恶的嘴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胸怀广阔、关注底层的真实写照。当政者固然主宰历史,史家当然书写历史,可是,文人诗文里的历史更为大众所熟知。赵盾试图改变“赵盾弑君”的历史,终于长叹一声没有拗过史家,齐国催柕杀了两位史官也没有改变“催柕弑其君”的记载。这是史家的力量。可是,文人的力量似乎更加强大、更加持久、更加广泛。《赵氏孤儿》妇孺皆知,可是原本的历史并不如此,《左传》上甚至就没有屠岸贾这个人,不过是晋国君臣相忌而已。大众心中的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并非是《三国志》的诸葛亮。这难道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穷困落魄文人的力量吗?帮闲文人,难道真的只是帮闲吗?始皇暴虐,焚书坑儒,难道他得到了想要的江山稳固吗?

悲苦凄冷之成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所不能。”说的就是杜甫,他一生可谓历尽悲苦,困守十年,幼儿饿死,西南漂泊,穷死于一条破船上。正是因为如此遭遇,使得诗人对时事有了切肤之痛,有感而发。诗于诗人,是胸怀国家,放眼天下,关注底层,悲悯黎首,诗歌不再是风花雪月的抒情,不再是优游山水的吟唱,不再是应景应酬的高雅。杜甫把诗歌从风花雪月的空幻抒情,转换到抒发理想抱负的实际心声,拓宽了诗歌的视野。

杜甫对诗歌的另一大贡献,是把诗歌的抒情性转成了诗歌的叙事性,这也正是“诗史”称谓的由来。他用诗这样的文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底层人民悲苦的故事。民间疾苦,变成了笔底的波澜。

前没后扬之盛名

杜甫生前仕途失意、穷困潦倒,从左拾遗到工部员外郎,几度遭贬,尽管满腹经纶、满腔热忱,也难讨圣心欢愉,终于困死小船,客死他乡。但,杜甫的贡献,却不是当政者所能抹掉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推崇杜甫,唐朝名士韩愈,也推崇杜甫,他们的诗作都受杜诗影响。之后的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也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晚唐独领风骚的现实主义诗派。

到了五代,中国刮起“新乐府运动”飓风,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首发者,备受推崇,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杜甫草堂遗址,重新修建,使之得以保存。

到了宋朝,文人备受重视,杜甫的名声达到了高峰,黄庭坚、陈师道专门探究杜诗的奇峭,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王安石、陆游、文天祥都受杜诗影响,把诗歌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一种载体。

苏轼把杜诗作为诗的典范,推向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说“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君也欤”。杜甫当红宋朝,还有一个原因,是宋朝理学的发展,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儒家思想的政治抱负,与宋时理学相合。

“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困苦一生的杜甫,被后世追奉为诗圣,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困苦无奈,才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倘若杜甫仕途通达,还会有一千五百多首不朽的诗作吗?还会有诗圣诗史之谓吗?犹如孔子,倘若得志,还有周游列国的窘遇,还有《论语》的经典,儒家的经世吗?历史没有倘若。时世也没有倘若。只叹世世皆相似,何想英雄落魄时。(全文完)

2021-02-19 ——杜甫的爱国情怀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26986.html 1 从诗圣到诗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