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5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谷禾:『文学之乡』应『向未来』 记者 邱一帆/文 梁照曾/图

谷禾近照

作家档案:

谷禾,本名周连国,1967年生于河南郸城,著名诗人,著有诗集《飘雪的阳光》《大海不这么想》《鲜花宁静》和《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和小说集《爱到尽头》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韩语、葡萄牙语等。现任《十月》杂志社总编助理。

谷禾,立足于城市与乡村的反差,殚精竭虑地探寻现代精神的出口,被评论界誉为“当下不断超越自我的少数优秀诗人之一”。诗句饱含深沉、真挚的情感,细腻又温柔,宽广又自由,感染着一个又一个读者。

谈到走上文学之路的契机,谷禾表示:“1989年夏天,我写下了生命中的第一首诗。那时我在郸城县的小镇中学教书,从同事订阅的报刊上和现代诗结缘,从那时起就开始了诗歌写作的尝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孕育了大量的诗人、作家。即使离乡20多年,谷禾诗歌中仍有大量的有关乡村、少年时代和豫东家乡的诗作,足见其在诗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谷禾说:“一个人走的地方愈多,对家乡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客观和深刻。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说过,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是没有故乡的。作为一个写作者,家乡更多是属于精神和灵魂的,无论你走出多远,最后还是回来的。在我的诗集《北运河书》中,我给我出生的村子写下了一首叫《周庄传》的千行长诗,来记录他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世态炎凉。我少年时代的豫东平原河网密集,雨水丰茂,风光无限。我写下的周庄是无数中原村庄的缩影,如同我现在的居所依傍的北运河也和所有的河一样,养育了生灵和万物。虽然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的底色从没有改变过。”

关于文学创作的灵感问题,谷禾认为写作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异常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红楼梦》上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家的灵感源于写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悉心观察。在一首名为《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的诗中,诗人写了周末回家的路上帮助赶路的农民把陷入泥坑的拖拉机推出泥泞的故事。这群看似悲苦的农民能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欢乐,一样是令人尊敬。“这首写于2017年的诗讲述的是发生在1997年的真实故事,足足在诗人的心中埋藏了20年,才忽然被灵感照亮,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谷禾说。

在谈到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与鉴赏水平的问题,谷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阅读是诗歌和散文、小说不一样,除了情感和经验的参与,还需要一些智力和想象力。优秀的诗歌作品同样也在寻找着自己的读者。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了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不要想着读懂所有的诗,如同不要想所有人都懂你的诗一样。诗人只负责写作完成一首诗的一半,另一半要由不同的读者来完成,诗也因此有了无限的可能。”

对于周口“文学之乡”的挂牌,谷禾希望周口能成为一个“向未来”的“文学之乡”。谷禾认为:“‘文学之乡’花落周口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相关主管部门都出台一些新的举措,去发现、培养、扶持周口本土的新锐力量,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推动他们从周口走向中国文坛。要‘请进来,走出去’。用好‘文学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把包括周口籍的知名作家、名刊名编等请到周口讲课和交流,不遗余力地做好优秀作品的推介工作,细水长流地做下去,一定会有更多周口作家走向全国,也能助力周口从文学大市走向文学强市。”②2

2023-07-15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06502.html 1 谷禾:『文学之乡』应『向未来』 记者 邱一帆/文 梁照曾/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