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文化基因视角下淮阳特色文旅保护发展研究(以社科理论助推周口高质量发展)

张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媒介技术不断革新,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太昊陵庙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伏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淮阳是中国人祖、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的地方,是龙图腾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淮阳围绕一湖(龙湖),一陵(太昊陵),一古城(陈楚故城),办好一会(二月庙会),一节(荷花节),一展演(非遗展演),构建全域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彰显着独特的地域风情与人文情怀。总体而言,淮阳古城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突出的,梳理淮阳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有利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让文化地标“活”起来,为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对淮阳特色文旅进行分类,主要为产业类文旅保护发展和文化类文旅保护发展,主要以基因修复、基因重组、基因植入和基因激活四种方式展开,通过文化基因的外在活化与延续以及内在物化与传承对各个空间景观进行打造。

基因修复,原真性塑造。对于区域历史发展相关联的、与人群需求不相协调、样式单一的重要文化建筑以及景观要素等要进行表象修复,还原原始状态。此类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承载特定的历史记忆,应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在尊重原有形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结构、外观的表象修复以及空间功能上的改变。通过建筑之间的空间填补与景观建立联系来丰富场地层次,通过建设文化小品、融合传统文化等方式提升空间环境,促进人与人、人与景观之间的交流互动。

基因重组,整体性表达。通过空间置换和相应文化基因的提取及重组对闲置房屋进行改造提升和功能增加,以便满足相关业态的恢复与重塑和项目的引进与植入。利用建模、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将古老的文物呈现于现实场景下进行互动的效果,让文物从此多了一种贴近生活的展现形式。

基因植入,参与性体验。对旧建筑进行修复并注重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间接体现,提炼文化符号来打造和完善交互设施、景观小品以及主题雕塑等体验类主题景观。通过对动态化的设计和静态化景观设施的移植运用和表达来丰富场地故事内容,以此为媒介打造直观且富含地方文化的设计,诱发参与者主动参与其中,丰富游览者的体验感,塑造完整性、原真性的功能场景,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多元化需求。

基因激活,活态性传承。对现状单一的均质化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对其进行不同场景的情节界定来营造不同的主题氛围。开展参与类的祭祀活动体验,以情景交互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和感悟特色文化。通过情节的转换丰富空间内容,设置不同节气的时令活动来恢复太昊陵周边的民俗文化生活,化被动为主动,激活场地意境、凸显人文情怀,促进情感的释放和精神的传承。针对场地现状对其进行资源梳理并提出发展方向。通过解析场地庙会空间现状和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化基因融入空间的不同形式来达到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目的。通过设计实践推进庙会空间与特色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将无形的文化得以物化和量化,同时,进行不同空间场景的设计,实现空间和文化的活化再生。以文化产品打造和项目业态引进的形式增加地方效益,推动区域全面发展,为后续文旅开发提供契机。

提取文化符号和元素进行景观小品、主题雕塑以及景观文化墙和地面铺装等设施的设计,以文化融入空间的方式进行场景提升和氛围营造。通过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交流来提高文化识别性,以观赏和展示的形式达到文化的潜移默化。以建筑空间为载体,通过空间置换及业态引进等方式,结合新旧技术开发具有创新性、实际性的文创产品。

通过不同功能模块的营造,对传统生产建筑、设施、相关资源等不同类型资源进行重新利用,使其重新发挥价值,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不同功能模块的营造,实现空间功能的拓展,自下而上的满足各类人群对环境、审美、知识、精神上的需求。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2024-06-28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4531.html 1 文化基因视角下淮阳特色文旅保护发展研究(以社科理论助推周口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