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9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姚国华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一语出自唐贞观年间魏征等人合编的《群书治要》。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的基石,如何让为官从政者始终守好权、用好权、慎用权,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防线,永葆清正廉洁本色,这既是执政者需要一以贯之解决好的永恒课题,也是为官从政者需要常修常炼始终解决好的终身课题。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痼疾,自古以来,人们就深刻认识到其危害性。“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几千年历史中,从未出现过吏治败坏而国富民强、社会风气良好的情况。不同历史时期腐败的表现或许不尽相同,但腐败横行往往导致吏治混乱、制度瓦解、纲纪不肃、人心涣散,最终使王朝走向灭亡。政治的清明,一定有赖于吏治的严明、官员的清正。因此,倡导为政清廉、惩治贪污腐败,是古代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为官从政必须正身律己。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首先要做到“其身正”,才能用自身的表率和楷模作用引导廉洁政风的形成。同时,强调为官从政要公私分明,“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无论身处何职,都应做到“任公而不任私”“不以私爱害公义”。

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古人也在探索反腐倡廉的制度机制。例如,在官吏管理上,提倡循名责实,严格考核,奖勤罚惰,奖廉惩贪。与行政系统相分离的监察制度,自汉代已经形成,在很多时期有效地遏制了官吏滥用职权、贪赃枉法。历史上许多监察官刚直高洁,敢于担当,“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被称为“风霜之吏”,成为弘扬正气的代表。

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其与腐败天生水火不容。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从革命战争年代把有关廉洁奉公的内容写进党员五项条件,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从改革开放后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坚定不移反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到新时代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把“清正廉洁”纳入新时代好干部“20字标准”等。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正风祛弊、保持清正廉洁的历史,就是刀刃向内、勇于防范腐化危险的历史,清正廉洁已成为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底色。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正是基于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才得以开辟出一条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的新路,自我革命已成为我们党跳出兴衰存亡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群书治要》中的警示名句,就是告诫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百年大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秘诀。

(作者单位:周口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2024-08-09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47936.html 1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