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刚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这天人们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这天如果不吃饺子,就会被冻掉耳朵。当然,这不能当真。
相传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有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紫了。神医张仲景看到后,就和他的徒弟们搭起帐篷,用羊肉、驱寒的药材和辣椒放在大锅里煮熟之后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放进锅里煮熟,然后盛出,取名驱寒矫耳汤,分发给老百姓,老百姓吃了,冻伤的耳朵就好了。后来人们就学着“矫耳”的样子,做成名叫“饺子”的食物,之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是中国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食品。但在过去,人们一年难得吃上几回。除了冬至、过年,平时很少吃,谁家要是改善生活,包一回饺子,总是不忘给叔叔大娘、左邻右舍端去一碗,一碗饺子一家人分,大人不舍得吃,总是让给孩子,一碗饺子在端来端去、让来让去中,生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浓浓情意。
按老百姓的说法,冬至这天太阳离地球最远,白天最短,随后白天逐渐变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民间俗语,意思是说吃完了冬至的饭,白天的时间就会变长一些。过去女人在家做针线活,正好可以多用一条线的时间,太阳才落山。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了这样的谚语。冬至这天是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太阳会向北半球移动,意味着北半球白天的日子都会变长。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数九寒天”。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过后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民间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说到冬至,就要说太阳移动和回归线,这有许多科学知识。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我们要根据二十四节气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与天地唱和,与万物相谐。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