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民
(接上期)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根本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害怕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蔑视他侮辱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多么悠闲,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就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这样。
【解读】
本章阐述了老子治理国家方面最核心的为政之道——无为而治。他将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次,畏之;更次,侮之。
首先第一个等级,这是最上等的国君,他治理天下时,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老百姓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心中不存在权力的威胁,所以老百姓似乎感觉不到国君的存在。
上古帝尧统治时期,“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加哉”,这就说明,在当时尧的统治之下,全国太平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即使知道上面有君主,却几乎不知道政权有何用处。这种场景是对老子“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最好解释。
大家应该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渔人所发现的桃花源的世界,充满了安宁、祥和、快乐,人与人自由平等,少有所乐,老有所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也是“不知有之”的情景,这种无意而为的“不知有之”,表达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二个等级,统治者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们爱戴他、亲近他、称颂他!比如历史上夏朝的创立者大禹,他是与尧舜齐名的圣贤。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治理滔天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疏通河道,引水入江河湖海,消除了水患。在治水的过程中,他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了如指掌,将天下划为九州,并因地制宜进行治理,使得社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但是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仿效、追捧会破坏自然的平衡,从而引发不美和不善事物的出现。所以说这不算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第三个等级,统治者以政教治民,以刑法慑民,等级森严,法律严苛,所以人民都害怕他、畏惧他,敢怒不敢言,这样的统治随时都会在老百姓的怒火中灰飞烟灭。
比如秦始皇,他以武力统一六国,但推广“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虽想自他开始,“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秦朝却只存在15 年就覆灭了。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咸阳,废除苛政,即得民心。其后推行清静无为之治,使百姓休养生息,经济很快得到了复苏。
最末的一个等级,统治者无诚信可言,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官场混乱,贪腐盛行,百姓不堪其扰,人民就轻贱他、侮辱他、唾骂他。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要想真正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就必须团结和带领老百姓,和他们一道,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事,真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③22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