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使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
◎生命中总是有许多不期而遇的温暖和感动,要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做到从善者我近之,从恶者我远之,时刻点燃内心的善良之灯。
◎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心存美好,万物皆美,心存善良,必有福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生命因善良而动人,人生因善良而美好,生活因善良而温暖,让善良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让社会沐浴善意、充满善举,让周口的道德星空绽放璀璨的光华。
人们对“善”与“恶”内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行为结果。孟子认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使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荀子则在《性恶》篇表明人性本恶,不遗余力地驳斥孟子性善说,开明宗义地亮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善与恶就是人性不同的两面,善者,顺理也;恶者,违理也,通俗来说,善指的是好人好事,恶指的是坏人坏事。
诵读古代先贤留下的诸多名句,学习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不但能够真切地感知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更能体会到处处散发出“善”的美德,为我们惩恶扬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周易》有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左传》有云:“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易传》坤卦也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样的精辟见解;《礼记》亦有“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警句;我们从小学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道德经》的第二章,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保持一颗良善之心,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就是被人尊重的资本,也是延续至今最高贵的品质。但是现实中仍有负面的社会现象挤满了我们的视野,诸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见义勇为无人敢做、欺骗诈骗屡禁不止……心中不可无善念,行事不可无善举,虽然还存在着许多恶意与不幸,但善良是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最强大的力量,是保证我们独自行走在世间不灭的明灯,也是让世界变得美好的一束光。生命中总是有许多不期而遇的温暖和感动,要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做到从善者我近之,从恶者我远之,时刻点燃内心的善良之灯。
点燃内心的善良之灯,要懂得知恩图报。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善行,是一种品德,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一个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一切帮助自己的人,只有知恩图报,才能不让施恩者失落,才能不使行善者心寒,才能让正能量生生不息永远传递下去。
点燃内心的善良之灯,需要从小事做起。什么是真善,真正的善行都是无意之举,小善行,胜过大善念。古人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作为普通人,不一定要成为大善人,不一定有大壮举,但可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汽车在斑马线前停下,等待行人走过马路,小孩子则向司机鞠躬表示感谢……正是因为有这些善良礼让的现象,我们的社会才处处洋溢着和谐与美好。我们的确做不到“挟泰山以超北海”,但可以“为长者折枝”。做好身边的小善事,日积月累,也可以成为积善之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看似“不经意”的善意,不仅能给人带来温暖,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不仅能使他人觉醒,更能照亮自己的内心。
点燃内心的善良之灯,应从自身做起。求人善良不如自己善良,曾有报社做过一个调查,如果这个世界失去温暖,问题出在哪里?最简单有力的回答,来自英国作家切斯特顿:“在我!”妙在斯言!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应该从自我开始行善,像萤火虫一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不必等待炬火。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善的传递,善的共鸣,才会有天下大同的局面。
点燃内心的善良之灯,需从当下开始。行善无需择时而为,不必等,也无须等。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积德行善不是从明天开始,而是从当下开始。路虽远行则将至,日行一善,就算细微,就算零碎,也要驰而不息坚持下去,一样可以功满三千!
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心存美好,万物皆美,心存善良,必有福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生命因善良而动人,人生因善良而美好,生活因善良而温暖,让善良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让社会沐浴善意、充满善举,让周口的道德星空绽放璀璨的光华。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