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3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张君民

(接上期)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绝和抛弃仁义,百姓可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这三者都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抛弃它们,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解读】

在很多人眼里,“圣”和“智”、“巧”和“利”本是一种才干和智慧,是许多人拼命想追求的东西,但老子认为,正因如此,社会上才出现了纷争和混乱。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应该是纯真质朴、淡泊宁静的,而社会文化在丰富人类智慧的同时,也腐蚀了人类的天性,使人类养成了追名逐利、欺世盗名的恶习。如果抛弃这些文明社会的文化糟粕,使人类重返无知无欲的状态,那么孝慈善良等优秀的品德就会在纯朴的人性中得以恢复。

于是,老子给治国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状态,每一个人,特别是从事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都应将这作为箴言铭记,作为警示遵从,作为准则笃行。

首先,见素抱朴。见,现,呈现;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比喻纯洁、高尚;朴,没有加工的原木,比喻合乎自然的法则。见素抱朴的意思是现其本质、守其淳朴,不为外物所牵累。结合我们的社会实际,说明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艰苦朴素。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要求: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享乐主义有所抬头,出现了铺张浪费现象。

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处处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生活上艰苦,作风上廉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简单做人、轻松生活。

第二,少私寡欲,就是减少私欲、淡泊无私的意思。物欲横流是一个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统治者的私欲更会起到风气导向作用,少私寡欲是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有私欲,人的道德品质的高尚就是因为其能够不断克制和减少自己的私欲,而道德的沦丧恰恰就是因为其私欲的无限膨胀。

领导干部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必然会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节制,就是顺应天道、清心淡泊,战胜私念,克制私欲,坚守道德底线,不断净化心灵,使自己归于大道的淳朴和自然,这样才能够率先垂范,天下为公,社会才能形成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

第三是绝学无忧。这个词争议很大,有人解释为:与文化学问断绝了,就能免于忧患。因此,老子背上了“愚民思想”的骂名。有人解释为:把学问做透了,就不会再有忧患了。这个有些说不通,因为老子认为大道无穷无尽,不是人力所能参透的。还有一种解释,我认为是最科学的,那就是不学功利之学,不学机巧的心机,保持本性,这才符合老子的本意。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灿烂,有着优秀的经典文化,也有着充满机巧的糟粕文化,比如时下流行的什么“官场厚黑学”“商场厚黑学”等一些教人机巧的书籍,专门用人类黑暗自私的一面,去掩盖单纯和正义,以满足自私的欲望,我们要杜绝的正是这些。

真正的学识和智慧,不是乱真的虚伪,不是钻营的机巧心,而是要代表光明和正义,用于正途,为自己,更为大众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学识和智慧,才是优秀的文化。因此,作为领导者要宣传优秀文化,倡导优秀文化,以优秀的文化育人,以优秀的文化引领人,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阳光和正义。③22

(未完待续)

2023-07-13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06272.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