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前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赛龙舟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着龙形独木舟做竞渡游戏,是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各地人们还赋予其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晚的龙船上,张灯结彩,人们来往穿梭,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办龙船节,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南方不少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地方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因水中含碱,故成为“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了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千百年来,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盛行不衰。
佩戴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成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草、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草插于门楣两侧,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叶中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中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草、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据《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