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观察
 
 
 
2009年7月1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蔡银寅的“知识分子情节”
蔡银寅(左)和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米拉诺维奇

  □ 记者 刘彦章

  2006年曾因为《交易论》一书走红网络,并引发有关“蔡银寅现象”教育模式讨论的河南省周口籍学生蔡银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更为确切地说,他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经济学研究者。3年来,他不仅在核心期刊发表了论文,而且独立完成了经济学专著。不得不说,蔡银寅的成长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2009年6月,蔡银寅与其合作者杜凯博士应邀远赴意大利参加由欧洲比较经济学会主办的印度与中国发展论坛以及意大利比较经济学年会。此时,蔡银寅的身份还只是东南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普通的硕士研究生,但他所参与的学术活动,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普通的经济学研究者。我们不禁要问,他从学生到学者,距离有多远?

  (一)

  用句时髦的话说,如今的蔡银寅已经拥有了一份比较“雷人”的简历。“蔡银寅,男,汉族,1985年12月23日出生,河南省周口市人。2006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共青团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员,欧洲比较经济学会会员。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Global Economy Journal、《产业经济评论》、《南方经济》等期刊匿名审稿人,现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经济史、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增长与文化变迁等领域的研究。2004年9月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同年末开始自学经济理论。先后在《制度经济学研究》、《产业经济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地理》、《财贸经济》等经济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法制日报》、《河南日报》、《南方农村报》、《经济学消息报》、《光明观察》、《经济学家茶座》等报刊发表经济评论及随笔20余篇。2008年6月,第二本学术专著《生产系统理论:一个应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事实上,只要稍微了解学术的人都能看出这份简历的分量。对于现今的国内学术界来说,即便是已经拥有了经济学家头衔的知名学者,能成为国际经济学理论刊物审稿人的也不多见。同时,在经济学两大散文阵地的《经济学消息报》和《经济学家茶座》发表文章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知名学者的标准之一,而蔡银寅也许是在其上刊发文章的年龄最小的作者了。曾有业内人士说,看蔡银寅的文章,是看不出他的年龄的。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从学生到学者,距离有多远,我们是否可以从蔡银寅身上找到答案?不可否认,单纯从学术角度来看,蔡银寅几年来所做的一切已经足以表明他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学者,甚至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当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专家教授头衔或许会让人们对他产生怀疑,但这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重要了。

  (二)

  或许有人会说,学术界出几个年轻人并不能说明什么,甚至会提醒大家不要发生“仲永”悲剧,学术只是人成才的一个方面,所谓的人文关怀或素质教育,则是对人的一个全面的衡量。因此,我们需要用更为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么一位80后的青年才俊。然而,当真正全面地去考察蔡银寅本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为80后的代表之一,从蔡银寅身上散发出的“知识分子情节”或者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这似乎更接近于一种几近失落的“士大夫情怀”,给多元化的今天带来了些许意蕴。

  当我们问起蔡银寅的主要研究方向时,他常说,他是研究制度经济学的,也就是对制度的产生、演进及其经济相互影响的研究。其实,这只是他对自己研究对象的笼统回答。其实,蔡银寅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经济史(尤其是中国经济史)、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增长与文化变迁等。按照杜凯的说法,蔡银寅的研究更注重思想性,他的思考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甚至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有时候还会涉及到自然科学的东西。杜凯博士常常开玩笑说,应该说小蔡(蔡银寅)是研究哲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而不是手艺人。

  正如杜凯所说,我们更想了解的也正是蔡银寅的文化特质,或者说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特质。如果对蔡银寅过去的3年所做的一切进行一个比较仔细的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学术活动还是非学术活动,蔡银寅的行为总在沿着几条主线进行的,即努力提供公共服务、参与政策的制定、学术上的国际化以及对贫弱群体的人文关怀,不难发现,一个另类学者所散发的“知识分子情节”已经在蔡银寅身上体现出来。

  2007年初,蔡银寅曾经以“基于产权和交易费用视角的豫东农村经济解析”为题的调查报告对话西华县副县长李飞,畅谈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要素。这是蔡银寅第一次以学生身份为政府建言献策。后来此文经修改后发表在《光明观察》上,并被收录到《生产系统理论:一个应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一书中。此事并未引起很大的社会影响,虽然2007年3月《江南时报》曾将该文定性为“江苏版的乡村八记”。无论如何,整个过程足以体现蔡银寅对政策大计的关怀。

  (三)

  大部分人都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的。尤其对于社会科学来说,积累与沉淀显得更为重要。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作为学者,什么时候才可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去年底,蔡银寅与杜凯曾在《周口日报》做了一期有关经济危机的专访,从研究角度阐述了自己对经济危机的深层次看法,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就是一种公共服务,一种将研究与民生相结合的公共服务行为。后来,蔡银寅在《光明观察》发表了《感冒与经济危机》的文章,形象地介绍了经济危机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对生活中人们的人文关怀。

  其实,学者要不要提供公共服务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因为学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一种文化或者行为导向,它本身需要规范,许多时候人们也很难分清楚哪个是适合的,哪个是不适合的。所以,有人提倡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是这个意思。尽管如此,很多时候许多学者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还是不尽如人意的,以至于现今学者的言论多受到人们的质疑。于是,少说多听成为当今学术界的流行标志。可是,这是有悖于“士大夫情怀”的,如果大家都不说,那么还要学者干什么?明哲保身不是一个充满社会理想的学者应该持有的行为态度,虽然很多时候它是非常有效的“潜规则”。正是如此,蔡银寅的这种勇于说话的精神恰恰反映了他所持有的一种“士大夫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

  接触到蔡银寅生活的人常说,蔡银寅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回归自然的文化人或者农民,因为他对中国农村、农业生产以及最为传统的中国哲学和文化有着天生的喜爱,未来的他可能会致力于建设一个自我的“乡村帝国”,实现自己的“农本思想”,这种情怀一样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过,浪漫的追求并没有停留在梦想的层面。此次远赴重洋的学术交流,蔡银寅给西方世界带去的就是中国最朴素的问题——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另外,在学校和安徽省滁州市的支持下,蔡银寅还与杜凯多次去滁州农村考察,希望能在这片曾经孕育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土地上发现新型农村发展的契机,找到适合中国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四)

  或者,蔡银寅所具有的“知识分子情节”和“士大夫情怀”是根植于中国最为传统的文化之中的,那么蔡银寅学术上的国际化则是他多重性格的体现,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复兴的一种反映。百度百科对蔡银寅做了这样的评价:蔡银寅对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史以及中国文化有独到见解,是国内80后比较出色的青年经济学人。2008年,他开始用英文写作,其与杜凯合作的一些Working Paper开始受到国际一流经济学家和刊物的关注,逐渐在交易费用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分析方法。事实上,早在两年前,蔡银寅已经开始与国内外一流学者保持着学术上的联系,其中还包括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邹至庄等。

  有人说,青年人的性格昭示着未来主流的精神生活,蔡银寅所反映的80后一代的青年性格可能是一个典型。不管这种性格的群体有多大,它总能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大地上,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着,无论社会多么多元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总在影响着一些人,并为寻找破解更深层次文化密码努力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事新闻
   第04版:教育视界
   第05版:社会民生
   第06版:经济观察
   第07版:沙颍文艺
   第08版:影视快递
解读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股市
蔡银寅的“知识分子情节”
上下齐心:沙颍河复航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