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45所民办学校,58326名在校学生,2910名教职员工,3.2亿元投入……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见证着项城民办教育的辉煌。
目前,项城市已经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办学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实现了办学形式多样化、投入渠道多元化、学校办学主体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共赢局面。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向“思路”要“出路”。就学难,办学更难。项城是一个吃饭财政,仅靠政府投入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推动教育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周口市委常委、项城市委书记王宇燕说。
项城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思路,将引资办学纳入全市招商引资重要项目,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落实。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与公办学校同步安排、同步实施;鼓励和支持所有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举办民办教育机构,办学层次不受限制。
思路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教育发展的全新之路,既给投资者敞开了大门,也给了他们十足的信心。该市企业家马红旗、闫正、黄万岭、张雅建等纷纷投资办学,一时间民营企业家、香港客商、台湾客商建起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从高中到职业中专等民办教育机构。
制定优惠政策,引来民办教育千帆竞发。该市把解决社会力量办学征地难、招生难、聘教难作为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切入点,市政府先后下发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推动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该市对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中小学校,教育局选派1/3以上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对愿意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学校,与市政府签订协议,按“一费制”标准收费,教师全派,选派教师列入编制,工资由市财政统一拨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依法予以保证。截至目前,该市向民办学校选派了935名公办教师。
依法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等合法权益。他们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享有公办学校教师和学生同等法律地位和待遇。教师在职称评定、表先等方面按教师结构比例分配一定指标,调资、晋级以及年度考核随公办学校教师同步进行;民办学校自行聘任的教师,通过政府核定后,工资由民办学校发放或由民办学校以基金的形式上交政府,由政府代发,“三金”由政府缴纳。学生与公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参加考试、社会优待等方面等同。
坚持依法治校,确保民办教育良性发展。该市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审批制度,严格办学标准,杜绝乱审批、乱办校。对民办学校实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年审制度。对办学思想不端正和办学水平低下的学校,停止其招生或限期进行整改;对非法办学并造成不良影响者,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提高群众满意指数,奏响民办教育发展新曲。该市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较好地弥补了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缓解了政府办学压力,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目前仅城区民办学校就累计分流公办学校学生3.3万人。
项城市市长邹洪说:“多元化办学格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校相互竞争、公办民办并举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化、丰富性,使家长为孩子选择教育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众口难调’的一道‘特色菜’。”
该市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加快了项城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初步形成了教育竞争机制和竞争局面,通过竞争促进了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水平;为广大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先后有19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进入民办学校执教;推动了全市教育质量的提高,并进一步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0年来,项城市社会力量办学总投入高达3.2亿元,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被命名为全国“两基”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市和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市。
(东方 永久 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