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导入言简意赅,效果明显突出。那么导入技能如何在语文课上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设置悬念,以疑激趣
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破疑,疑则破,则思。疑是破疑的源泉、思的契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越多,大脑的思维越活跃。教师适当地在课前设置悬念,制造疑问,有助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调节学习情绪,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开门见山,简明目的
教学中开门见山地简述学习目标,一语破的,然后触类旁通,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法。它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快速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我在讲解古诗词时,课前常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无不为自己的民族拥有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深感自豪。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古诗词来领略我们民族文化的风采,了解祖国的山清水秀、风土人情。这样的导入对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习祖国文化的兴趣,可以说有一定的感召力。
三、抓住特征,解释课题
有些课文,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破题导入尤为重要。这样,在解决疑难中,就能突出课文中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就用红笔画出“礼赞”二字,并指出“礼赞”就是崇敬和赞美,敬和赞的对象是白杨。一棵普普通通的白杨树,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它呢?让学生带着深刻的疑问,去深入课文,通过阅读、探究,从中找出答案来。
四、联系旧课,引起对比
在课堂教学中,不乏有一些课文在内容上、体裁上或题材上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教师可以用联系旧课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在新旧对比中学习课文,给学生较深刻印象,令其多方面多角度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巴黎的桥》时,教师可联系《北京立交桥》或《中国石拱桥》,通过对《北京立交桥》的简单回顾,导入新课学习。这样使学生产生了解《巴黎的桥》与《北京立交桥》有何不同的求知欲。这种导入法,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旧课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操作起来也很方便。
五、简介入手,点明背景
这种导入法是指教师课前对作者、作品以及写作背景作一介绍,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和深刻的含义,对于破解学习难点、掌握学习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与课前检查预习一样,容易掌握,运用起来也比较自如。
课前的导入,犹如音乐的序曲,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为学习课文内容作铺垫。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熟练掌握,才能运用自如,同时也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品尝创新的喜悦,丰富知识的内涵,提高教学效果。
(西华县皮营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