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整治”是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的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时断时续的整治,已经让市民看到了初步效果,但距离市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别的不说,仅仅城市道路的坎坷不平、坑洼充斥、影响交通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多年来的积弊,也成为市民出行挥之不去的“疼”。看来,落实岳文海市长多次提出的“城市道路小修小补应该成为常态”的要求任重道远。
有心的市民会注意,中心城区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有需要修补的地方。有的地方还很厉害。前一段,《周口晚报》曾经曝光过几个地方,引起了市政管理部门的注意,并进行了修补。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情况更甚。比如,建设路和大庆路交叉口、文昌大道和大庆路交叉口、八一大道和交通路交叉口等等,路面损毁很厉害,凸凹不平,过车如坐轿,颠簸起伏,造成了很多交通事故隐患。还有几乎所有道路个别地方新形成、已形成的坑洼,由于得不到及时修补,经雨水浸泡,车辆碾压,小的变大,大的连片,导致路面大面积损毁。由于职能部门不能防微杜渐,小患酿大患成大灾几乎成为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常态!只建不管、重大修重修忽视小修小补似乎也成了管理部门的习惯。
城市基础设施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但从建设到管理,纳税人根本不能参与。有关职能部门代表政府为人民服务,行使政府职能,有义务和责任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每个人都熟悉的道理。如果一个城市连道路都难建设好、管理好,遑论其他!周口中心城区综合整治,也应该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把市民天天走的路修好、补好,这既是市民的呼声,也是市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做不好,人大可以监督,政协可以议政,市民可以批评,监察部门可以问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人格化,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才能培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 “城市道路管理小修小补应该成为常态”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