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艳阳瑟瑟。凛冽透骨的寒风,琉璃厂的历史与现状、喧嚣与宁静缠绕交织在一起,尤显文化底蕴的深厚。在琉璃厂西街路口,在百年老字号一得阁总部黄金位置——鲜红色的丹凤朝阳美术馆在艳阳和寒风中更显亮丽多姿。而有谁相信,这家美术馆的总经理是从周口走出的穷小子马海涛。这个初中没有毕业从太康县走出去的农家子弟,如今创造了中国艺术界的传奇——从一个白丁到中介人、策展人,直至成为丹凤朝阳美术馆馆长和书画界公认的“专家”。
儿时丧父 他帮母亲撑起家
1月16日上午,我们见到了马海涛。马海涛30来岁,利落的短发,白晰的肌肤,上着西式深褐色毛呢褂,下着黑色毛料裤子,格状围脖搭在胸前,别有一番潇洒。
1983年出生的马海涛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小时候家里很穷。在马海涛上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这年他14岁。“5个孩子都上学,母亲很操劳。看此情景,当时我内心深处迸发出一个念头:打工挣钱,让兄弟姊妹们完成学业,减轻母亲的负担。”
想到做到,14岁那年,马海涛毅然离开学校,走上了打工挣钱的道路。最初,他来到郑州,在餐厅里刷盘子洗碗,寒冬腊月,手冻得裂了口子,还得看老板的冷眼。“有时简直不能坚持,可一想到家中老母的辛苦,我就咬牙坚持下来。”后来他陆续干了一些其他工作,每个月都能挣到几百元钱,一领到工资,他就把钱寄回家里,就这样,直到他的二哥大学毕业后家里负担才算减轻。
勤奋学习 他从白丁到专家
2004年下半年,马海涛从郑州来北京,身上仅有230元钱,在北京住了几天后就身无分文了。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吴东魁艺术馆,并出乎预料地在这里落脚、立身并“长大”。
起初,他跟着吴老师跑跑腿,在艺术馆里干些杂活、招待顾客,时间长了,他就有意识地去接触一些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请教。“最初,这些大家们讲的道理我一头雾水,读艺术理论之类的专业书籍也是一知半解。”但一个人有了志向,才知道自己应该汲取的营养。
在吴东魁艺术馆的日子里,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苦读各种书籍。对于不懂的地方,他随时向来馆参加活动的名家请教。久而久之,他不但成为一个优秀的经纪人、策展人,也和国内一些知名艺术家、收藏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马海涛离开之后,吴东魁老师曾教育他的员工说,马海涛是从一个白丁成为专家的,也是他的艺术馆培养出来的第一个通才。
为人厚道 第一笔大单从天而降
马海涛为人厚道,他的学识和人品也深得收藏家的信任。2008年11月,他接到了有生以来第一笔大订单。“有一天,泉州商会会长苏福伦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帮他买80万元的字画收藏。”这一年正值金融危机,书画行业一样萧条,80万元交由25岁的马海涛支配,这里面蕴含着苏福伦对马海涛的信任。
为了报答苏福伦的信任,马海涛使出了浑身解数,宁愿不收中介费,也要为苏福伦买到最好的作品。“那是我接到的第一笔大的业务,虽然几乎没有挣到钱,可交了个好朋友,直到现在,我和苏福伦关系还很密切。”据说他为苏福伦购买的80万元的作品两年后就升值到几百万。后来,出于对马海涛的感念,苏福伦曾经愿为马海涛在泉州无偿提供6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搞文化产业,但被马海涛拒绝了,“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儿,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功的机会也更多”。
“吴东魁老师对我有再造之恩。吴东魁艺术馆给了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对我帮助非常之大。在这里,我对书画行业行情和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有了清晰的了解,很多专业书籍我都读过,系统的美学知识几乎烂熟于心。接触到的艺术家、收藏家多了,也就逐渐勾起了我对艺术产业的兴趣,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使我对文化产业越发情有独钟,并开始收藏一些有价值的艺术品。”
在收藏界,当经纪人是有回报的,当然,经纪人的人品、眼力也非常重要。人品好,收藏家才会相信你,眼力好,才不会买到赝品。就这样,凭借勤学好问,马海涛进入了艺术界,在当经纪人的同时,也成了专业的策展人。
胆略超人 单枪匹马闯市场
2011年下半年,马海涛在吴东魁艺术馆的工作已经游刃有余,并且工资待遇也很好,可他最终还是辞了职。
“我辞职时家人都阻拦我,不得已,我就背着家人作出了辞职决定,说心里话,我不想平庸地过下去。”马海涛说,做经纪人这个行当,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脉,当时他靠着自己的人脉资源以及在美术界的名气已经挣了几百万,在吴东魁艺术馆将近20人的团队里,大家都很羡慕他,很多收藏家也喜欢和他打交道。“对于机遇,就看你怎样去挖掘了,艺术的鉴赏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不用心感悟、学习是不行的。”
从吴东魁艺术馆辞职后,马海涛到处走访市场,想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做美术馆。后来,他把目光盯在了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一打听,在这儿办一个美术馆一年租金就得200多万元,更苛刻的是,还得一次交清三年房租。最后,马海涛还是决定要在这儿立足。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闻名中外的著名文化街,起源于清代,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很多。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
为了能够一炮打响,马海涛把自己的美术馆选定在琉璃厂著名老店一得阁,取名“丹凤朝阳”美术馆,这儿是通往琉璃厂的咽喉之地。目前,他的美术馆是琉璃厂三大美术馆之一,另外两个展馆分别是“荣宝斋展览馆”和“大千画廊”。北京一得阁始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以中华墨汁名扬天下。2004年,企业改制为“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一位朋友的赞助下,丹凤朝阳美术馆开张了。美术馆一次性租下3个展厅,前期投资就花了1000多万元。就这样,从吴东魁艺术馆辞职两个月后,马海涛就把属于自己的美术馆做得有模有样,在这儿,他要给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展示平台。
野心勃勃 做国内最好的展馆
对于美术馆来说,策展的定位很重要,认真思考后,马海涛把美术馆策展的对象定位于当代最具学术价值、最具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因为很多大家都是从中青年艺术家发展来的,当时很多朋友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回答是:“只要我踏踏实实地做,我有信心把丹凤朝阳美术馆打造成非官方举办国内最好的美术展,让普通平民也能在这里欣赏到最好的艺术作品。”
为了打造丹凤朝阳美术馆的金字招牌,马海涛对于来他这儿参展的艺术家是很挑剔的。“有些艺术家通过朋友介绍想来此布展,由于水平稍次,纵是愿出重金,我也坚决拒绝,因为我要让我的美术馆展出最优秀的作品。”最初的几期展出后,由于马海涛布置得力,又有国内一些大家的青睐,丹凤朝阳美术馆在京城声名鹊起,就连馆名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2012年亲笔题写的。
“2012年年底,我用手机给刘大为老师发了一个短信,也就是恳请他给展馆题个字,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欣然同意了。”马海涛说,后来,国内一些顶级的大家如王明明、欧阳中石、卢禹舜、范扬、王家新等120多位大家都给他的展馆题字或者赠画。
载誉扬帆,魅力前行。如今,得到这么多国内大家的认可,正像马海涛所希冀的那样,每次展览一周,他的展馆没有一天闲着,现在已经预约到2015年上半年。国内知名画家如张东林、周逢俊、何家安等的作品都在这儿展出过。
谈起周口文化产业的发展,马海涛有一个想法,等时机成熟,他打算邀请一批国内知名艺术家到周口指导交流,把周口的文化产业带动起来,把周口的知名艺术家推向全国,进而提高周口的知名度、美誉度。
马海涛与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