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评·理论
 
 
 
2015年5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适应新常态 解决新问题 谋求新发展
——当前农民增收难的思考与探索
刘涛

  农民能不能增收,关系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农村的新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一些全方位、多角度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一、给农民以广阔的市场,走出靠土地养家糊口的老路子 

  过去我们一直把农民增收盯在农村,盯在土地上,实施农村单向支持城市,农业单向支持工业的政策。自农村实行改革以后,推行了连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温饱得到解决,但在此之后,却没有抓住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机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徘徊在就农业抓农业的老模式中,年复一年,增收缓慢。我们要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整个社会必须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移为以城市为主的社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逐步转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态势。这是经济运行的必然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 

  郸城县对农民务工经商放开搞活,短短几年,县城面积和农村集镇面积扩大了两倍,有近20万人流入了县城或集镇从事二、三产业。民间资本和外来资金随着服务领域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成熟配套不断向产业化注入。而随着市场的繁荣,反过来又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壮大。由此看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仅仅是地域和条件的问题、结构问题和对农民富裕途径的定位问题。 

  二、给农民以“国民待遇”,走城乡一体化路子 

  近年来,农民增收慢,城乡收入差别拉大,人们一般从三个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一是农村再投入资金不足,新的产业难以形成;二是人多地少,难以形成机械化生产;三是部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和接受新技术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国民待遇”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户籍壁垒。按理说,进城农民应该像城里人一样,有同等待遇和社会保障,他们可以和城市人逐步同质化。但由于户籍的原因,使他们始终在城市漂泊着,得不到与城市职工一样的重视,甚至受到某些歧视。二是资源配置。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合作医疗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应该像城市一样,建设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但由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采用国家补一点、地方拿一点、农民集一点的办法,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 

  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就是机会平等,竞争主体要有同样的起点。农民流向城市本身就不容易,理应享受同等待遇,只要待遇平等,农业和农民自身会发生大的转变。南方一些发展较快的地方,许多都是由打工起步,在选好商机的同时,凭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干出了一个又一个富一方群众的企业集团。 

  三、给农民以最满意的服务,帮助引导农民走向富裕路子 

  一是有为意识。作为政府,必须把职能定位在为企业和农民服务上,把群众的富裕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心忧百姓,情系百姓,服务百姓。我们讲执政为民,而执政为民的最好体现就是把发展的声音喊得再响一些,用第一位的精力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二是民本意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速,必须把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行为,把投资主体归还群众,要创造各种宽松的环境挖掘民间资本,像呵护孩子一样培育自己的民营企业家。对外出打工的能人,要为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创造条件。通过环境的改善,形成投资洼地,通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营造创业氛围,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小康之家、小康之村、小康之乡”。 

  三是城乡一体化意识。针对目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只完成了初中或小学教育,融入城市所需要的文化和文明素养、知识和技能水平都不高的现状,当地政府要免费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进入城市就能很快融入其中,而这种融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也是架起城乡一体化的桥梁。 (作者单位:郸城县李楼乡政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浅谈依法治国的哲学基础
图片新闻
计划·变化·电话
适应新常态 解决新问题 谋求新发展
话说批评难
保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
欢迎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