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口文化
 
 
 
2015年5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评《周口日报·周口文化》副刊

  新闻阅评员

  用南宋诗人杨万里《小池》里的两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形容《周口日报·周口文化》副刊的新颖与别致,较为贴切。《周口文化》副刊自今年1月5日创刊以来,秉承“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理念,广泛征集优秀题材,不断创新版面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兼顾不同群体,很好地体现了周口文化的特点,深得社会好评,读者反映良好。

  栏目丰富,涉猎广泛。《周口文化》开设有“周口记忆”、“非常岁月”、“小城风物”、“文化名人”、“梨园史话”、“文化讲堂”、“印象周口”、“古迹探踪”、“名家解读”、“红色文化”、“国宝档案”、“藏品赏鉴”、“方言识趣”、“讲武论道”、“文化交流”、“文化动态”等10多个栏目。这些栏目,突出文化特色,挖掘人文底蕴,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在创刊伊始就带有浓厚的休闲气息和文化品位。“周口记忆”挖掘周口历史文化;“非常岁月”展现周口风土人情;“藏品赏鉴”展示周口馆藏和出土文物;“古迹探踪”介绍周口名胜古迹:“名家解读”宣传周口文化艺术界名人;“方言识趣”解读周口方言土语;“文化交流”、“文化动态”反映周口的文化盛事和文化切磋……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服务性、娱乐性、知识性、可读性的价值取向定位,与要闻版、理论版等严肃权威的形象区分开来;形式上追求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文章与图片,书法与绘画,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探索与考证,解惑与释疑,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使《周口文化》阅必有获、读必有得,在阅读中不断获得启迪、获得快乐、获得知识。

  挖掘深刻,内涵深邃。《周口文化》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新意、有深度、有内涵,逐渐崭露头角,占据了《周口日报》的文化高地。我们习惯将太昊伏羲并称,陈风楚韵并用。但在先秦以前的典籍中太昊与伏羲不能并称,春秋战国以前记载的陈与楚也是两码事。到了秦汉时期,太昊与伏羲并称,春秋战国时期,陈风与楚韵和合,体现了东方民族与南方民族的相互融汇、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文化讲堂”栏目《融合:太昊与伏羲,陈与楚》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的讲述令我们耳目一新。小小周家口为什么在明朝初年成为漕运重地,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使周家口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经济驰入发展的快车道。“周口记忆”栏目《从荒村野渡到中原名镇》从广角度、大视野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向人们讲述了周家口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村野渡一度成为中原商埠、四大名镇之一,让人们在阅读中了解周口的发展变化,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太昊陵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陵庙,最神圣的地方莫过于太昊伏羲氏之陵。该墓碑后一个字是“陵”、是“陇”、是“墓”、是“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小城风物”栏目《“太昊伏羲氏之陵”碑考辨》拨云见日、提出观点:关于墓,帝王的称陵,诸侯的称冢,圣人的称林,老百姓的称墓或坟。当时为伏羲修陵和立碑者,不可能把“三皇之首”的“陵”书写成“墓”。350年前的《陈州志》对太昊陵的记载:“……陵前树碑,大署曰:‘太昊伏羲氏之陵’。陵下筑方台……”从民国时期的临摹之状看,其字也不是墓,也应该是陵。所以说太昊陵前墓碑上的七个字为“太昊伏羲氏之陵”无疑。虽是一家之言,却是一个感兴趣的话题。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周口文化》很好地体现了报刊读图读题时代的特点,图文并茂,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来吸引读者。“周口记忆”栏目刊登3幅35年前的老照片,将那段历史留在了瞬间:“渔舟”唱晚,那渔筏、鱼鹰、渔民和背景灿烂的阳光,让人们一下子回到了蓝天白云、河水清澈、鱼翔浅底的年代;踩高跷、玩旱船,一种古老而又颇具生命力的民间表演,在周口沉寂了10年之后,在改革开放后的元宵节、端午节,又重新出现在沙颍河畔,凝聚了人们久违的笑声,开启了尘封多年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些照片,让人们回味无穷、感慨万千。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太昊陵庙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祭拜日游客流量约达七八万人,成为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史称中国最“牛”的庙会。“周口印象”栏目一帧太昊陵庙会的大幅图片,以虔诚的香客、肃穆的大殿、苍松翠柏、阳光明媚为内容,表现了太昊陵庙会的盛况。这几幅照片无论是取景、用光、焦距还是文字说明,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

  紧扣周口,特色鲜明。突出本土文化,讲周口事,写周口人,说周口话,使周口人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非常记忆”栏目“陈毅五过黄泛区留诗篇”、“张爱萍悲歌黄泛区” 、“杨析综激情吟唱黄泛区”等诗词,描写了黄泛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在共产党领导下黄泛区人民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了对黄泛区前世今生历史文化的了解。《走亲戚话果子》、《吃红薯的“艺术”》、《正在消失的串门习俗》回味了周口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苦与乐,那些令人留恋的民风民俗,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着发展带来的变化。“文化名人”栏目《固守与传承——关于张伯驹先生的沉思》一文,高度评价了张伯驹先生在上个世纪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坚忍于中国文人的良知与操守,恪守着做人的原则与根本。反映了张伯驹先生一生苦乐兼备、命运多舛,富不骄、贫能安,心怀坦荡超逸,性情慷慨率真的名士典范。“方言识趣”中《周口的“啖”》,说文解字,显出周口方言中的“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让读者在体味周口方言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增强自信。“红色文化”栏目《吉鸿昌:白瓷碗上的清廉宣示》中,“做官即不许发财”的铮铮誓言,在加大反腐力度的今天,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阅评员认为,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周口崛起方略提出:要打造周口文化等五张周口名片。《周口日报》开发周口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周口文化品牌,实现经济文化共同繁荣,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整合周口文化资源,展示独特文化,积极推介文化项目,深入挖掘文化金矿,提高周口知名度,这就是《周口文化》的历史担当。《周口文化》对于我市如何大力保护、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第06版:周口文化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风雨千年——商水寿圣寺塔
图片新闻
黄泛区的“难民”史
“淮阳”溯源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春励志电影《高考女孩》在淮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