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嗵”的一声,我不由一惊,这书这么沉啊!那天,邮政局的投递员找到我家,送给我一个挂号邮件,我签字后接过邮件,觉得沉甸甸的。我摸了摸,感到里面是书,就顺手撂到了写字桌上。岂料,“嗵”的一声,把写字桌上的茶杯震得跳了起来,茶水也溅到了写字桌上。这书这么沉啊!
这书名叫《诗联灿桐丘》,田民生、王勇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16开本,硬壳、彩印、精装、豪华。我数了数,书中集纳了扶沟县645位作者的2400首(副)诗词和楹联。我用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认认真真细细致致地从头到尾看完这部书后,意外地受到了震撼。
2008年初,春风——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春风吹暖人间。扶沟县好友吕国庆曾跟我说,近些日子,他仿佛日夜听到咚咚的鼓声——那是进军的鼓声,哒哒的号声——那是冲锋的号声,在鼓声和号声中,扶沟县“传统文化”造诣深厚的老将新兵——王勇智、李秀鹏、周明扬、唐贵知、高银芳、吕国庆、张志颖、毛德民、葛中平、聂景跃……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战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热发光。在扶沟县教体局田民生局长的倡议和支持下,教体局和老干部局运筹帷幄,隆重地成立了扶沟县诗词楹联研究会,并决定创办《诗联文化》杂志。大家一致同意选举王勇智任会长,并兼任主编。说到这里,吕国庆还朗读了他创作的几首诗词:“历暑经寒双鬓雪,痴情寻探步难歇”;“书房安坐向南窗……龙蛇走笔满庭芳”;“呕心沥血数十年……老牛奋力再登攀”。
诗联在扶沟很快就火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书广受欢迎,销量不断打破记录,但仍有人在网上购买,或从外地邮寄。诗联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甚至成为一种心灵的必需品。其实,在历史上我国就是“诗国”。“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胸有诗书气自华”。从古至今,中国就有一种诗词崇拜氛围。当然,王勇智和诗联研究会并不满足这种新的起步,他们更期望有一个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学习和创作诗联的新时代。
扶沟县诗联研究会副会长唐贵知,根据田民生局长的介绍和他自己的调查,曾向我展示他画出的全县诗联教育“八大新景”,看得我如醉如痴:各级领导重视,群龙有首、以利腾飞;诗联机构健全,边学边研、携手共进;创造诗联氛围,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提倡死记硬背,背诗悟道、明理学艺;开展多样活动,内行指导、众人受益;注重诗联品位,见贤思齐、诗品自高;创写春联练笔,知行结合、提高素质;自办小刊小报,手脑并用、综合育人。当我问询唐贵知有什么创作体会,他当即吟诗一首:“作诗炼句如擒虎,选字敲词像斗龙。欲使世人得教益,诗文应是血凝成。”
在扶沟,从机关公务员到学校老师,从城镇居民到农村百姓,学习诗联、创作诗联已大有人在。请看90岁老翁张继民写的《相见欢》:“闲暇漫步街头,众如流。车辆马达来往不停休。黄昏后,灯如昼,乐声悠。开放改革国策富神州。”这诗写出了祖国大建设的欣欣向荣。再看城关镇一中学生乔广通写的《七律》:“你读采菊东篱下,我吟李杜好诗篇。他说世上无难事,都讲人间有圣贤。诗教春风融丽日,国学经典涌心田。民族精神传今古,育化英才万万千。”这诗写出了国学进校园的奇丽景观。
也许这并不是寻常事!近几年,扶沟县作者每年都有成百上千首(副)诗联作品刊登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刊上。扶沟县教体局和诗联研究会曾在全国楹联教育工作大会上介绍经验,又被表彰为“全国联教交流年先进单位”。扶沟县被河南省楹联协会授予“河南省楹联教育第一县”。扶沟古称桐丘。《诗联灿桐丘》中的2400首(副)作品,就是从全国各地报刊上筛选出的扶沟县作者的精品力作。
突然,我想起王勇智会长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县诗联研究会成立之初,为摸清师生对诗联的创作水平,田民生局长签发文件,向全县中小学校发出通知,举办“端午节诗联大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在收到的300件作品中,没有一件能够完全符合基本的格律要求,出现了无法评奖的局面。结果一经公布,会场上一片惊嘘。试想,这“河南省楹联教育第一县”的称号,岂不是全县诗联爱好者用千吨汗水万般辛劳换来的辉煌和荣耀吗?
扶沟县的诗联教育扬名天下之后,四面八方的诗联组织和诗联方家纷纷来信、写诗、撰联、作画、泼墨挥毫,以示祝贺,一首首一副副诗联作品馥郁芬芳、满载深情友谊翩翩而来。这些,暂且不讲。欲知《诗联灿桐丘》的内容如何,那我们就先从其作品被评论家称为“旧体诗词在当代复活的标本”的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蔡世平为该书写的卷首语开始阅读吧:“我爱桐丘好,桐荫处处家。诗经新颗粒,又放向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