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队挺进豫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当行至淮阳窦楼时,遭遇日军一个骑兵小队袭击,支队指挥员决心果断,采取迂回包围的突击突击战术,歼灭日军十余人。
1938年初夏,徐州、开封等地相继沦陷,广大豫皖苏地区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者沿陇海铁路向西及向南迅速侵占中原。193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周恩来、叶剑英电示时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速去豫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发动游击战。
1938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了370多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9月30日从竹沟出发挺进豫东。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先遣大队会师,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甫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当时支队只有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发给的少量苏联造的转盘机枪,就一支捷克式步枪还是用20元钱从国民党逃兵那里买来的,其余全部是土枪,打一发子弹,枪栓就拉不动,有时还要用脚蹬,战士们风趣地称之“脚蹬式步枪”。就是这样一支武器很差,缺乏训练、缺少平原作战经验的新部队,担负起了东进抗日的任务。
10月24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跨越淮太路,26日行至距淮阳城东北约20公里的窦楼村附近宿营。
10月27日9时许,就在部队整装待发时,突然从南方传来了密集的机枪声。原来是双庙刘地主汉奸张老免向驻守日军告密,引来日军骑兵前来袭击。司令员彭雪枫当机立断,决定痛歼敌人,扫除前进障碍。他和支部参谋长张震指挥部队迅速展开抢占有利地形,并作出如下部署:以二大队一部占领一片起伏地,正面钳制敌人;一大队、三大队对敌两侧包围迂回,实施侧后突击。
日期军骑兵小队将马匹隐蔽在于庄内,徒步占领窦楼东南约500米的无名高地,架起重机枪向游击队射击。张震参谋长身先士卒,端着一挺机枪,带领警卫连,利用起伏地形,步步逼近敌人,从正面出击,双方展开激战。与此同时,一大队向敌右侧、三大队向敌左侧迂回突击,形成对敌三而包围的态势。
张震将军回忆起这次战斗的经过,仍然激情满怀,他回忆说:在这之前,日伪军经常出来奸淫抢掠,从未遇到过抵抗,这次枪声一响就把他们打得晕头转向,纷纷就地卧倒对我射击,双方形成对峙。当时游击支队有不少新战士杀敌报国的士气虽高但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心情有些紧张,在敌人还没有靠近时,就急于开枪,土枪的枪栓又拉不动,个别人就开始惊慌。我赶忙命令部队就地卧倒,敌人不到跟前不要开枪。我还看到有个新战士在慌乱中连机枪也不会打了,我就接过他的轻机枪向敌人扫射起来。苏联造的机枪非常好用,精度高,一下子就打乱了敌人的队形,同时也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他们集中火力向我射击。我打完第一盘子弹后没有转移阵地,换上第二盘弹夹开始射击时,感觉右腿突然一麻,一股热血往下流淌。我知道是负伤了,但没有做声仍然继续射击,继续指挥战斗。这时彭雪枫同志命令第三大队从东南向西北敌后攻击,包围敌人。三大队副大队长吴守训同志是有名的神射手,他原在睢县地方团队带过兵,练就了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带着部队冲上去,一枪就撂倒一个敌人。日军正面攻击受挫,侧后又受到夹击,阵脚就乱了,马上拖着尸体载着伤兵逃跑了。
这次战斗历时约两小时,击毙击伤日军10余人。打扫战场时,新四军游击支队找到敌人遗弃的军帽和指挥刀,才知道击毙了日军一名少尉,名字叫林津。当时老百姓饱受日寇的蹂躏,看到新四军游击队打了胜仗,十分高兴,争着为我军抬伤员,不停地往战士口袋里塞鸡蛋。部队稍事休息后,继续向鹿邑前进。
窦楼之战尽管不算大仗,但在当地的影响却非常之大,因为这是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后的第一仗,也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豫皖苏边区同日军打的第一仗。当时因为徐州会战失利,一时间“亡国论”又占了上风,中国“再战必亡”的论调甚嚣尘上,而此役获胜,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处于敌人铁蹄下的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坚定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