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专题
 
 
 
2015年8月2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登龙:翰墨情浓书胸臆
记者 杜少华 文/图

  “最近我读了登龙即将出版的部分作品,有精劲老到、字数逾万的小楷册页;有典雅凝重、雍容高朗的魏、隶条屏;有风致韶秀、屐裾顾盼的晋韵行书;也有流水行云、潇洒雅健的巨幅行草,不独功力惊人,抑且气格别具。”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这样评价刘登龙先生。

  刘登龙,西华奉母人,1946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联第二、三、四、五届委员,河南省书协第二、三、四、五届常务理事,河南省书画院原特聘书法家,周口市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周口市政协书画院荣誉院长。现任河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近年来,所创“二非”体(即非魏非隶),风格独具。曾编著《大字入门》丛书一套和撰写《怎样写草书》函授教材及发表书法论文等。出版《刘登龙书法集》、《登龙墨迹·千家诗》、《刘登龙楷书千字文》、《刘登龙师生展作品集》、《书韵·刘登龙书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印品,尚有《行书唐诗三百首》、《钢笔行书唐诗三百首》、《刘登龙书法新作》即将付梓。并有作品被中南海和毛主席纪念堂及各地碑林、纪念馆、博物馆选刻并珍藏。

  

  自幼喜书字端正

  

  “我从小就喜爱写字,具体从什么时间开始喜欢就记不清了。”家常、不做作的刘登龙先生一句真诚的话,开始了我们聊天似的谈话。

  “那时家境不宽裕,能够上学是难得的。所以从小上学我就很用功。尤其喜爱写字。”刘登龙先生说,上小学时,在“米”字格中写毛笔字是必修课,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也很特别,老师会在作业本上用毛笔蘸红墨水把写得端正的字给圈起来,一张纸上,谁的红圈多谁的字就写得好,红圈多的作业会被老师撕下来贴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中,让同学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的作业本差不多被撕光了。”回忆起小时候上学的美好时光,刘登龙先生两眼眯成了一条缝。

  1962年,刘登龙初中毕业回村务农,接受农村再教育。3年农村劳作之余,他练笔不辍,无论再累,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习字画画,而《芥子园画传》是他的“老师”。

  青少年时期的刘登龙因写一手端正的毛笔字而闻名远近村庄,他的字也因此“走”进了乡邻的家。“当时,父老乡亲都知道我会写字,而且写得还行,所以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拿红纸来我家写春联。”刘登龙先生说, “那年代家家户户都是写春联。后来时间长了,这也成为我的习惯了,而且乐此不疲愿意为大家写。后来每到临近过年,我就早早备好墨水,整天在家给大家写春联。”

  

  青年苦练墙作纸

  

  1965年,刘登龙担任了小学民办老师,在本村小学任教。期间,他十分珍惜这个职业,他的刻苦努力为日后的书法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则。为了给学生作好示范,我必须得写好字,所以我就督促自己勤学苦练,当时颜真卿的《多宝塔》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刘登龙先生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直到1970年这4年间,全国一片‘红海洋’,家家户户都要批一块墙写标语、语录。于是我就惦着油漆桶,在外面写标语,写毛主席语录,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练笔经历。”刘登龙先生说,在墙上写字,一是悬腕,二是油漆粘稠,写起字来很费劲,一天下来,胳膊酸疼不说,整个人都有点僵硬。但这种以墙当纸超强度的练笔,为他以后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西华革命斗争史陈列馆开始筹办,刘登龙被派去帮助工作。这期间大量的毛笔板面书写,进一步夯实了他的书写功底。

  1979年底,改革开放的春潮席卷中国大地。这年,刘登龙先生也沐浴到了改革的春风,迎来了人生一个机遇,被派到逍遥镇文化馆负责文化宣传。从此,他的书法开始正规起步,系统地临摹诸位名家字帖。

  

  不惑之年终成名

  

  进入逍遥镇文化馆工作后,第一次知道了写毛笔字爱好者还有一个家——书法家协会。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探求书法之道,刘登龙开始尝试与省书协联系,以求得到大家指教。

  1982年,刘登龙见到了时任河南省书协秘书长的张海先生。“当时,我一个来自基层的农民书法爱好者揣着自己各种字体的作品,很冒昧地扣响张海先生办公室的门也是需要勇气的。张海先生毕竟是大家,他客气地接待了我,认真地看了我写的字,并给予了肯定和真诚指点,使我受到了鼓励和启发。”刘登龙说,“从那以后,我心中有方向,也更有信心了。后来,与省书协领导的接触也就多了起来,他们的帮助和指点让我受益良多。”

  1983年对刘登龙来说是值得记忆一生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那年年底,河南省书协举办“中原书法大赛”,这在全国书坛是创举,在此之前,全国没有举办过类似活动,在河南更是首次。刘登龙积极报名参赛,并有幸借调到省书协帮助筹办此次大赛的有关事项。

  筹办书展是项细致、系统、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可想而知。张海先生给西华打招呼点名借刘登龙到省书协帮助工作。刘登龙负责制作完成中国书法史的展板。50多块展板由其一人负责设计制作,里面的文字全靠毛笔书写。结合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名家风格,刘登龙用楷、行、草、魏、隶等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板亮相后,引起业内专家注意,纷纷询问“刘登龙”是何许人,得知书写者是一个基层青年农民时,大家惊叹之余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年轻人以后必成大器。”

  1984年春节后,首届“中原书法大赛”圆满落幕,时年38岁的刘登龙以一副对联获得二等奖。“全国性的赛事,大家云集,参赛者众多,我一个没有老师的农民,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学习的农村青年,获得了二等奖,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虽然过去30年了,但是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刘登龙还是满脸的兴奋与喜悦。

  一朝成名。接下来,刘登龙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1984年2月,一直是农民身份的刘登龙转为“商品粮”,成为河南省书协会员,同年3月,被组织部门任命为西华县文联副主席;1985年,行书《韦应物诗》入选国际书法展览,同年,当选周口地区书协副主席;1986年,在西华成功举办 “刘登龙书法作品展”, 同年,正式成为国家级书协会员……

  

  业精于勤博众长

  

  康有为书论说:“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著名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在其《书法与中国文化》一文中对此句有所阐述:“造化”指大自然,“古今”指历史。学书之人需要对自然、历史做广泛的认识,而“深郁”和“豪放”则代表着中国儒家与道家之内向和外向的精神。刘登龙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年近古稀的书法家刘登龙先生的座右铭,更是他对书法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写照。

  刘登龙先生终年与古为伴,崇尚经典,耳鬓厮磨,融通诸家,自成一体。其小楷古雅清纯,端严俊秀;行草书宗法“二王”,得颜鲁公《祭侄稿》、《争座位》精髓,神厚气足;隶书取金冬心法,方圆兼济,是一位既重传统又具创新能力的代表性书法家。他多年来对传统执着坚守,甘于寂寞,不循世俗,不染时风,踏实前行。

  刘登龙先生博采众长,日积月累建立了自己的书写品位和书写性格。他的书法以行书为主,兼写隶书、草书、楷书等。作品汲取了古人的营养而又别出机杼。他的行书更为书界所瞩目,他以自己的禀赋、性格和对书法的独特感悟建立了“文以载道,存古弥新”的独特书写风格,而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则促成并终而奠定了他在书法界的独立地位。

  书法离不开文学积淀,书家也少不了文学修为。纵观刘登龙先生的行书作品,字里行间都显现浓郁的书卷气,这样的书卷气将作品里的书法技法带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正是刘登龙先生将技法谙熟地运用于自己的文学修养之中,因此呈现出大美的格调。他的行书、行草、隶书、楷书等书体,不论中堂、对联、斗方、横披,还是扇面、圆光、册页、长卷,均渗透着一股端庄之美和荡气回肠之气魄。书风正,显然是经过了多年传统文化的修炼得来的。仔细品读,在沉雄博大的气象中却闪耀出温润、儒雅、灵动、生机盎然的光泽,具有一种流动的韵律美,令人观后,心旷神怡。

  

  自创“二非”成一体

  

  “在历史悠久的书法文化积淀中,想走出自己的路,很不容易,兴趣和爱好是事业成功的基因,智慧是成功的翅膀,奋斗是事业成功的动力,觉悟是事业成功的归宿,淡定才能使事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而虚无是终极目标。”刘登龙说。

  古代书法艺术大师所推崇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在刘登龙看来,是深厚功底积累后纯真的情感流淌。从古至今,每位书法家都在努力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刘登龙先生孜孜以求,数十年来不懈求索,就是为了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他通过对书法理论的刻苦钻研,以及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广泛借鉴,自出机杼,所创“二非”体,风格独具,完成由技术型向个人风格型的转化。他的书法中透露出一种特别的气质:好似天然偶得,信手拈来,又像倚情而作,直抒胸臆,落笔坦荡,笔底遒劲有力,或可见二王、张旭、怀素之风,点画间,千回百转,豪情激越。作品被中南海和毛主席纪念堂及各地碑林、纪念馆、博物馆选刻并珍藏。

  刘登龙先生能够用朴素温和的情感书写豪迈大度的时代精神,使其焕发出一种悠扬的、优雅的生机勃勃的气息,它以一种温润明净的方式直击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原书坛中喜闻乐见的一种经典。

  当代书坛巨擘欧阳中石先生观看其作品时连连赞赏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写得好,写得好,钦佩!钦佩!”

  当代著名书法家陈天然邀刘登龙先生为家乡的“饮水思源碑”书写碑文,刘登龙斟酌再三后,采用自创的“二非”体书写,巨碑竖立后,陈天然对其评价曰:“登龙书法会古通今,刚健笃实,蕴蓄雅古,神力苍茫,今不多见。”

  刘登龙先生的书法具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书法技艺的综合传承。“我不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去约束我的学生,鼓励学生要走出自己的路,要按照自己的爱好去传承、去创新,所以我的学生写出来的字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学生写的字像我写的字。”刘登龙说。

  刘登龙先生近照

  刘登龙先生书法作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民生·专题
   第04版:沈丘新闻
   第05版:川汇新闻
   第06版:教育视界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广 告
五一文化广场秩序得以规范
卜云龙:
驰骋在冀察热辽的骑兵英雄
图片新闻
开学季电子产品热销
刘登龙:翰墨情浓书胸臆